這讓我不免心中好笑,這廟都修完了,對方再問這些有什麼意思?

剛想到這兒就聽坐在靜嫻師太下手的一位老尼道:“阿彌陀佛,貧尼想請教先生,既然吳總想要擴廟修一番功德,為何寧總不能圓他心願呢?”

後來我才明白無論是哪個行業的“老大”都不會輕易問一些細枝末葉的問題,問這類問題的一般都是“老二或老三”。

這個問題必須得回答周全了,否則姑子包括那位吳總就會認為是我們沒本事接這項工程,故意給自己找的藉口。

於是按照寧陵生的囑咐道:“這座廟後靠著清風山,前對著臨月湖,是個依山傍水的好地方,只是廟堂位置正好對著清風山三座豎峰中間一處,此峰山尖細長猶如虎尾,山腰雄壯猶如虎身,山腳下一塊頑石斜靠,猶如虎首,且山勢陡峭,一劈而下,師太,這是典型的猛虎下山啊,雖然說青龍白虎、鎮宅造福,但這處風水地卻是虎形過猛了,下山的猛虎自然是為了找食吃,而在餓虎嘴前建民宅結果可想而知。”

我這一番舶來之語把一屋子尼姑都聽傻了,她們整日修禪禮佛,與世無爭,乍一聽風水之說,自然覺得無比神奇。

我繼續道:“幾位師太久居此地之所以沒有妨礙,是因為高人在廟堂中建的那口放生池。”

淨月庵正對著山峰的天井裡有一處青磚建的半圓形放生池,平時會有遊客買一些小烏龜、小金魚之類的在放生池裡放生。

問話的尼姑聽我這麼說驚訝的道:“這放生池和我們的安全有什麼聯絡?”

“放生池修成半圓形也就是弓箭的形狀,猶如一把大弓對著下山猛虎,自然就化解了風水上的煞氣。”

尼姑連連點頭道:“原來如此,那麼寧總在天井裡修了一處打鐵的風爐又起什麼作用呢?”

“此地依山傍水,長地連綿,而寺廟修在長地中央,這在風水上有個說法叫騎龍腰,何人可騎龍腰?”我反問了一句。

“那自然是仙人了。”老尼答道。

“沒錯,所以我斷定廟堂之下必然有一處墓穴。”尼姑們再一次被我忽悠呆了,面面相覷沒人說話。

“請問師太,淨月庵修建於何朝何代?”

“這在縣誌是有明確記載的,修建於明隆武帝時期。”

“那麼定然有一位明朝達官貴人的妻子或是女兒葬於廟堂之下,淨月庵應該是墓穴入口,而墓穴裡住了活人這在風水上講叫陰陽倒置,也叫活人入死地,而眾位師太之所以沒受到傷害,是因為你們實際的身份並非是比丘尼,而是守陵人,可是當你們退出,那些施工隊再來就與當地風水格局起了衝突,八字弱的人就會身遭橫死,而打鐵的風爐是世間至剛至陽的物品,鎮在墓穴上可調和陰氣,這就是我們沒事兒的道理所在。”

從頭到尾我所說的每一個字都是原樣複述寧陵生的話語,把這些尼姑給佩服的,簡直要把我個十歲的小屁孩當“大師”了。

靜嫻師太微微點頭道:“不瞞先生,淨月庵的地窖中確實有一處地下入口,下面是一處古墓,但墓穴中的物件很多年前就被博物館的人給弄走了,我們只是一群化外之人,不想給自己找麻煩,所以墓穴之事從來沒有和人提起過,先生是如何知道墓穴所在的?”

我只能“啊”了,畢竟那個時候只有十歲,甭說知曉風水玄術的知識,就算是風水玄術這四個字我都不知道,而寧陵生顯然沒有料到靜嫻師太會“加問問題”,沒有給我這個問題的答案,這下要丟人了。

看我嗔目結舌的樣子,問問題的姑子還以為是我保守,便解圍道:“師姐,人家所以知道肯定有他的道理,你又何必追問呢?”

靜嫻師太呵呵笑道:“老尼上了年紀,人就糊塗了,先生莫怪。”

淨月庵的姑子給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在我眼中她們就像是我的奶奶,那位很早就去世了但疼愛我、教導我的慈祥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