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表彰大會(第1/2頁)
章節報錯
七月中旬的一個清晨。
大清早的,華興蓉城研究所人工湖上的黑天鵝都還沒開始營業,U1大樓裡卻早已燈火通明。
李曉峰蹲在禮堂後臺,手指發顫地檢查著胸前的工牌。早在幾天前,“中級網路工程師” 這幾個字就出現在了他W1個人主頁下面的職位欄目裡。
“曉峰!你的發言稿!”同事王濤小跑著遞來資料夾,他剛在非洲曬黑的臉上還帶著汗珠,“雨晴說要把你在茅利塔尼亞的故事講詳細點。”
李曉峰接過檔案,看到自己去年穿著校服在蓉城工業學院機房拍的照片被印在首頁。
那時的他正皺著眉頭研究路由器,桌上還擺著吃了一半的泡麵。
而現在,大螢幕上的專案集錦裡,有他在撒哈拉沙漠除錯裝置的畫面,烈日把他的安全帽都曬變了形。
“聽說今天會發獎金?”走廊那頭傳來幾個年輕工程師的議論聲。
來自巴西的佩德羅用帶著口音的英文問:“聽說普通貢獻者最少也能拿三個月工資?” 他手上還纏著紗布—— 半個多月前在亞馬遜雨林外圍基站附近幹活時踩空了臺階小臂被摔成骨折。
上午九點,能容納千人的禮堂座無虛席,這次除了IT運維支撐部全員參與之外還邀請了各區域IT和各國業務代表以及部分本次專案的卓越貢獻者一同參加。
禮堂前方,二十七塊電子螢幕整齊的排列在臺上。
陳默掃過最中央螢幕上的大字:海外網路平均時延降低42%,跨國會議效率提升300%,故障響應時間從48小時壓縮至2.7小時。最醒目的是專案進度條——100%完成的綠色標註著“提前109天”。
當其他電子屏同時亮起時,德國慕尼黑實驗室的金髮工程師安娜突然指著其中一塊螢幕驚呼道:“快看!我們在里約熱內盧的辦公室!”
畫面裡,巴西團隊正在綠植牆上掛橫幅,佩德羅的徒弟卡洛斯踩著梯子,把葡語寫的“華興網路連線世界”貼得歪歪扭扭。
新加坡辦公室裡,來自馬來西亞的華裔工程師陳嘉豪對著鏡頭展示當地特產榴蓮:“等你們來慶功,榴蓮管夠!”
“安靜!要開始了!”坐在第三排的王濤捅了捅身邊的同事。
全場燈光暗下的瞬間,大螢幕上突然展開一幅巨大的世界地圖,357個光點如同星辰般閃爍。
陳默走上臺時,掌聲持續了整整一分鐘才停息。
他今天特意穿了件淺藍色襯衫 —— 這是專案組在柬埔寨團建時買的紀念品,當時他們正在除錯東南亞第一個智慧節點。
“讓我用最直白的話告訴大家我們做了什麼。” 陳默點選遙控器,大螢幕出現兩個對比影片。
左邊是去年在巴黎的跨國會議,畫面卡頓得像老式幻燈片;右邊是上週的實時會議,四大洲六個國家的工程師流暢對話,連德國工程師扶眼鏡的小動作都清晰可見。
“我們在全球鋪了張'智慧網'。” 陳默切換成地球三維模型,紅色線條像血管般纏繞著大陸,“在東南亞,我們給貨輪裝上了智慧路由系統,新加坡到深圳的物流資料現在快了三倍;在非洲,我們成功的利用光伏和儲能裝置搞出了太陽能基站,讓北非沙漠裡的視訊會議不再卡頓;在歐洲...” 他突然盯著左側第三的螢幕說道,“漢斯先生,您來說說?”
周曉楠在後臺立馬操作會議系統,慕尼黑實驗室的畫面陡然放大,六十七歲的德國專家漢斯舉著咖啡杯苦笑:“上次質疑你們方案是我不對。現在從柏林發檔案到上海,比我去樓下買麵包還快!”
“各位同仁,我們創造了歷史!” 陳默的聲音透過網路傳遞到華興全球各個辦公室。
掌聲再次如潮水傳來,好似要漫過五大洲。
會議接著往下,當李曉峰被主持人叫上臺時,他同寢室的王濤在觀眾席拼命揮手。
李曉峰站在聚光燈下,手心全是汗。
八個月前他還在蓉城工業學院的機房熬夜備考CCIP認證,此刻面前擺著“特別貢獻獎”水晶杯。
大螢幕播放著他在茅利塔尼亞除錯裝置的畫面:在茅利塔尼亞的烈日下,三個年輕工程師正在往鐵架上裝太陽能板。沙塵暴來襲時,李曉峰脫下外套蓋住裝置,自己卻被沙子打得睜不開眼。
“我們用了二十三噸沙袋固定太陽能板,在沙塵暴裡搶修過光纜,甚至向遊牧民族請教如何預測沙丘移動。” 李曉峰舉起佈滿老繭的手,“這些繭子不是握滑鼠磨的,是擰了四千多個接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