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他不知道,他是飽漢子不知餓漢子饑,五六十奈米的精度目前已是世界第一啦!在極深紫外線鐳射未被發明以前,歐美還處在u米級時代。

軟訊公司的軟體工程師聽到他說老闆要求十奈米以內,就說道:“我再改改程式。”

原來他取了巧,把原來晶片生産用的系統控制程式直接套過來了,但生産晶片的鐳射是連排的,只照射掃描一次就夠了。而這臺aoed屏專用光刻機只有一個鐳射頭,釆用了類似針式印表機一樣的逐行掃描技術,由於系統控制程式不是很配套,這中間的誤差當然大了。本來極深紫外鐳射的光刻精度最大可以達到1015奈米,比五六十奈米的精度要高出幾倍。

由於是老闆親自要求,他也不敢取巧了,連忙去更改程式了。

這裡必須說明一下,機械精度沒有上限,最大能達到2奈米。這是因為他們釆用了非接觸式軌道直線電機技術,把機械精度改為了電磁控制精度。

那個軟體工程師費了好一番功夫,終於將程式修改過了來。他又長噓了一口氣,緩解了心裡的壓力,然後說道:“可以了,再試一試吧!”

這次那個物理研究所的工程師不再那麼活潑了,他沒有接話,一言不發的就又試刻了一次,幾分鐘之後,他又拿起做試驗用的aoed屏到高倍電子顯微鏡那裡觀測。這次效果好多了,但也還只有二十奈米精度,還是不能達到老闆的要求。於是他對那位軟體工程師說道:“你還能不能再調校一次,光刻精度只達到了二十奈米。”

“好吧!我再調校一次”那位軟體工程師回答他道。

這時,那位機械工程師說話了,他對兩人說道:“再調校也好,不過僅這樣還不夠,還得加一塊聚焦鏡頭。因為極深紫外鐳射的光刻精度最大也只有十奈米以上。”

他說完就拿了一塊玻璃朝車間裡的一臺奈米級加工精度數控組合機床走去。這就是長勝投資集團牛逼的地方了,要是別的企業,要想加工這塊聚焦鏡頭,比摘天上的星星難度也差不了多少,都是一樣做不到。但他們只要開動機床,設定一些引數就可以了。

這裡我又要說明一下,大家不要被德國的什麼光學高階工匠精湛的手藝騙過了,也不是真的騙,是有這樣的頂級工匠。但人所能達到的最高精度就是絲級。絲也是長度單位,就是0.01毫米,大家想象一下,要在一毫米內劃成一百分,它只是一個最少的刻度,絕大部分的人要藉助顯微鏡才能觀測到這個單位,但頂級工匠能憑眼睛和手感發現這個細微的單位。非常了不起了。但是一奈米又是這個長度單位的萬分之一,如果不借助儀器僅憑人工,除非你是神仙才能觀測到,更別提加工了。所以說什麼工匠到了奈米級別都是渣渣了,跟我們普通人一樣,毫無辦法。而長勝精工的奈米級數控組合機床就能做到,所以機械技術研究院那位工程師隨便加工出來的一塊聚焦鏡頭,全世界的企業都毫無辦法,根本不是什麼德國蔡斯光學所能比的,這就是技術的絕對碾壓,根本不是一個量級。

只用了短短的5分鐘時間,那位機械技術工程師就初步加工好了一塊聚焦鏡頭走了過來。那位軟體工程師還沒那麼快調校好資料引數,於是這位機械工程師就趁機改造鐳射鏡頭。

說起來好像很簡單,其實有一樣頂級技術在支援他的工作。這又是沈丹青指點機械技術研究院的前身長勝精工研發出來的一項黑科技。他的靈感來源於上輩子前蘇聯的數字地圖技術。即把空間劃為三維網格,透過鐳射掃描器器來確定物體的三維立體圖形。當然長勝精工經過技術升級,把這個測量精度達到了一奈米的級別。遠不是前蘇聯的測量精度所能比的。

這項技術到底有什麼用呢?就是這位工程師他能不借助顯微鏡之類的光學儀器,就能知道他加裝的聚焦鏡頭是否有偏差,他能從顯示屏上的數字上就看出來了。這一切都因為有鐳射掃描定位技術在幫他的忙,鐳射掃描出這個三維資料就用直觀的數字在顯示屏上顯示出來。當然組裝這樣的精密零部件,也不是手工組裝,而是使用自動機械臂組裝。工程師僅僅只要設定引數。其它一切由機械臂去做,它會跟據掃描結果來調整聚焦鏡頭的安裝,這就是科技的魅力。化腐朽為神奇,別人做不到的,舉手之間就做到。

一束極深紫外鐳射,人的肉眼無法見到,必須藉助高倍電子顯微鏡。因為它的光束太細了,細到只有一根頭發絲的五千分之一。機械工程師就是藉助高倍電子顯微鏡觀測這道光束,看是否達到十奈米以內的要求。光學聚焦到了奈米級別就是兩倍聚焦都非常難。機械工程師不僅要調校鏡頭安裝,有時還要再去研磨鏡頭,目的就是為了達到兩倍聚焦效果的目的。他就這樣不停地修改、安裝、觀測,最後終於調校到了令他滿意的兩倍聚焦效果。

軟體工程師也調校好了,要進行這麼細微的引數調節,極耗腦力,他就像是在剛做完重體力勞動一樣。累得虛脫了,他有氣無力地說道:“可以了,你再試試吧!”

那個物理研究所的工程師早就在一邊等得不耐煩了,聽到軟體工程師說可以了,立刻就將早已準備好的試用基板,又放進了光刻機內試刻。過了幾分鐘,他又拿到高倍電子顯微鏡頭前觀測,發現終於達到了要求,光刻精度為六奈米。他高興得蹦跳起來,滿臉潮紅就像是剛做完某項運動一樣。他太高興了,不僅有望完成老闆交給的任務,還能拿到一筆不菲的獎金。

“謝了,等我正式刻制幾塊基板,就請你們去吃大餐,想去哪裡,隨便選。”他對那兩位累得不輕的工程師感激地說道。

離子注入和表面鍍膜,他們研究所已經準備好了,他們本來就有這些珍貴的裝置,只是靶室大小不合適,因此他們臨時改造了一下。

就這樣物理研究所終於在沈丹青規定的三天期限內做出了幾塊六奈米光刻精度的aoed屏。就是前文提到的胡衛紅向沈丹青報喜的原因。

胡衛紅的這個喜訊,對沈丹青來說,確實是好得不能再好的訊息了。他當即就激動得蹦跳起來,“好、好、好!”連說三個好字,他用因激動而顯得顫抖的語氣對胡衛紅說道:“胡所長,你再辛苦一下,馬上以你為首成立一個緊急技術組,彙集電子研究所、軟訊公司、機械技術研究院的頂級工程師,將這幾塊aoed屏做出來,並試試光刻效果,如果合格,就馬上將所有的光刻機鐳射頭包括那塊液晶屏都替換掉,最後再告訴我訊息。你聽清楚了嗎?”

“老闆,我聽清楚了,我馬上按你說的去做。”胡衛紅像彈簧似的反應馬上向沈丹青保證道。他還是第一次見到老闆這麼急迫的心情,因此用了十二分的警覺,生怕惹老闆發怒。此時的老闆是最敏感的,容不得別人一絲仵逆。

“好,我等你們的好訊息。”沈丹青說完就結束通話了電話。他不想浪費哪怕一秒時間,因此不再多說,好讓胡衛紅趕快去辦這件事。

這件事情太重要了,以至於沈丹青都不敢親自去參與實驗了,對,他就是怕,怕萬一不行,那他受到的打擊就太大了,他怕自己的情緒會當場失控。本身到了這一步他也幫不上什麼忙了,還不如坐在辦公室裡等。

沈丹青之所以這麼激動,是因為這項技術實在太重要了。“直接光刻”只有簡簡單單的四個字,說起來好像很簡單,其實卻是一場颶風級別的技術革命。它將使晶片成本降低一半以上,它將使晶片從出圖紙到流片再到出量産成品這個過程的時間縮短幾個月到半年。隨便哪一項改變,都是了不得地的,更何況是兩項,如果真成了,那麼長勝投資集團就能對國外的晶片企業形成碾壓。當然現在還看不出來,因為如今長勝投資集團還只能生産低端晶片,就好比是一個捧著金飯碗的乞丐只能討飯一樣。

沈丹青意識到,這項直接光刻技術對長勝投資集團來說,就是粗得不能再粗的金手指了。那麼這項技術的保密級別就要提到最高了,他怎麼重視都不為過。況且以後他還會有許多黑科技發明,都是不能被外人知道的。那麼訂立一部嚴格的內部保密條例就是正當時了。他在心裡思考,該訂立一些什麼條例,該哪些人參與制訂,該哪個單位負責執行和監督。

現在他的內心冷靜得可怕,剛才的激動情緒早已消失無蹤了。關繫到公司生死存亡的大事,他都要最理智的思維來思考成熟,不容許有半點漏洞。就這樣沈丹青陷入了深深地沉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