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第 74 章 邵庭陽一抬頭,顧晏津正……(第1/3頁)
章節報錯
第74章 第 74 章 邵庭陽一抬頭,顧晏津正……
插科打諢地聊了一通, 結束通話後顧晏津還是很迷茫。
迷茫。
二十五年這個詞從來沒出現在他身上。
讀書時候他力爭上游,高考選擇專業時拿定主意就不改變,就業潮還沒來得及影響到他,顧晏津就已經捲起鋪蓋開始為生活打拼。
這麼多年來, 他腦子裡就只有“拍好電影”這件事, 其他人情往來、工作上的矛盾和沖突都只是達成目標路上的絆腳石, 解決了就往前更進一步。
但現在, 從業以來一直堅定著他內心的那個錨點, 不知不覺已經失去了原本的作用。
拍好電影, 什麼是好電影?
節奏明快、故事明確、人物立體、有深刻主旨的劇情片就是好電影嗎?換句話說,好電影就一定是這些標準嗎?這樣的劇本雖然不多但也絕對不少有, 就如《傲慢與偏見》, 再好的名作幾百年的時間裡核心早就被複制了個遍。
既然不是那又是什麼呢?
記得學校上課時老師解讀三巨頭的作品, 課後長達十幾二十個小時逐幀逐幀的拉片,學習、理解應用大師級別的結構和語言,去體會費裡尼的狂歡怪誕, 塔可夫斯基的哲學詩意,又或者是昆汀的暴力美學。那些精妙的敘事結構, 高階浪漫的視聽語言,深刻刻畫的真實人性和情感共鳴, 敢於表達敢於挑戰世俗的勇氣,好像都隨著時間離他遠去了。
電影自誕生起至今已經走過近一百三十年,這百年來不知道多少導演淹沒在長河裡, 百年枯骨最後只留下那批人永久佇立在影史之巔。但是像希區柯克、庫布裡克這樣的電影大師又能有幾個?這些被世人吹捧起來的“天才”多如牛毛,然而抬起頭才會發現真正的天才正站在上帝的右肩。
天賦本就是上天賦予的能力,不是靠努力就追趕到的。換個角度說,能追上的也並不是真正的天才。
故而顧晏津從來不覺得自己是什麼天才, 他只是茫茫沙海之中微不起眼的一顆砂礫而已。
他的作品沒那麼精妙反轉的劇情,沒有堪稱經典的色彩佈局,沒有新奇的敘事結構,也不喜歡刻畫太多底層小人物的故事,那他有什麼呢?
回想這麼多年來拍電影的回憶和經歷,他竟然有些想不起來了。
別人總稱贊兩部高票房的作品將他送上了國內電影史,可大概只有他知道午夜夢醒時心驚的滋味。
這兩部被譽為顧晏津“靈氣”之作的電影,竟然是他六七年以前的作品了。
像他這樣天分不夠又有追求、還不肯輕易拋棄“自尊和身價”的電影人,註定是難以自洽的過程。
既然拍不好,就幹脆不拍了。
這些話顧晏津沒有和邵庭陽說,邵庭陽和他的理想追求不一樣,他和梁映都屬於有自知之明、努力但也能自洽的型別,唐遙倒是和他有著差不多的境遇,但不在窮人面前哭窮是一種道德。
這件事就這樣悄無聲息地揭了過去,邵庭陽不想讓他心煩,顧晏津也不想煩惱這些,幹脆拋之腦後。
過了幾天,唐遙來探望他,還帶來一個重磅訊息。
“你的劇快下證了?”顧晏津一臉震驚,“等下,你什麼時候幹回老本行了?”
“就年前的事。”
邵庭陽給兩人各倒了一杯溫熱的花茶,又切了盤水果,走之前識趣地關上門,把空間留給他們兩個。
唐遙吹了吹茶杯上碎掉的幹花,解釋:“你那段時間出國養病,梁映也忙著帶孩子,我也不好打擾,想來想去還不如回去拍劇,給自己找點事做。”
其實說起來也和顧晏津有關,他出國後,沒了時不時到劇院約他吃燒烤炸串的朋友,唐遙不免有些寂寞,中間和邵庭陽打了一次電話,這才知道他們這次去瑞士時為了顧晏津的病情。
唐遙掛了電話後不禁想到前段時間好友勸自己的話,對方都已經鼓起勇氣邁出了這一步,梁映和其他好友的生活也都在正軌上,自己不能總是停留在原地,索性咬咬牙試了一次。
成績好不好另說,總之能有個開始就算是突破了。
聽到這番話,顧晏津自然也為他高興。
老實說,話劇又苦又累掙得還不多,實在不適合唐遙現在的情況。轉回電視劇和電影行業多好,電視劇梁映能找人牽線,電影方面也有他幫忙,一人喂一口也總能把人給喂起來,走哪兒都不用愁。
年紀輕輕的,也沒那麼喜歡,幹嘛非紮這裡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