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還是這事!當年封太太就託了趙太太讓自己幫忙勸封少奶奶。

誰知道封少奶奶被封家欺負了幾年,那樣溫和守禮的人,竟然能在眾人面前鬧出了一場大事!這時封家反又服了軟,一心想要封少爺和少奶奶合好了。可是封少奶奶本就是十分驕傲的人,她曾經為了想要一個自己的孩子低過頭,求而不得後早死了心,哪裡會再接封家的“好意”!

當初寧婉礙於情面過去與封少奶奶聊了聊,然後也就罷了,畢竟她覺得如果自己是封少奶奶也不會原諒封家和封少爺,又何苦為難別人呢。

不過那時自己與封少奶奶情份十分好,封太太才找到自己,眼下寧婉與封少奶奶不過尋常,出面並不合適。因此她就搖頭道:“我家才到虎臺縣裡沒兩年,對封家的事尚不清楚,怎麼好去勸人呢?”

“都是我們家的老太太糊塗了,有些瞧不上孫媳婦,帶累典史也就對媳婦差些,”封太太就說:“如今虎臺縣裡誰不知道我們家的事?夫人也不必故意撇清,只當可憐可憐我們吧。當初這個典史還是夫人作證讓我兒子接下的,現在典史家內宅連一個能主事兒的人都沒有,著實讓人恥笑啊!”

先前想著法子不讓兒媳婦管事,現在卻要勸她管事,寧婉就推脫道:“封太太如今春秋正盛,又有什麼不能主事兒的呢?”

封太太就含羞道:“錢夫人就因為上一次的事情惱了我,我去縣衙求見十次她未必肯見一次,就是見了也事事反駁,專門與我作對一般。”說著就哭了起來,“夫人,我若非無奈,怎麼能求到你這裡?”

的確,典史家的太太若是不能與縣令夫人和睦相處,那麼有許多公事都會受到掣肘的,尤其現在封家新接典史,在縣衙面前比起經驗豐富的趙家要弱勢得多,更需要與縣令和縣令夫人融洽。但是,寧婉也不能因此就答應她,“我與封少奶奶並不大熟,封太太不如另請高明吧。”

誰都知道縣城裡的太太奶奶中與封少奶奶來往最多的是付捕頭付太太,她們兩個不只時常在一處說話,還會定期到廟裡進香唸經。

封太太自然也想到了付太太,就咬牙切齒道:“我兒媳婦可是官宦人家出來的女孩,本是極懂道理的,正是因為與付捕頭的太太時常往來才學壞了的!”又恨恨地說:“現在付捕頭連家也不回,虧了付太太還好意思在縣裡出頭露面!”

無怪封少奶奶一定要與封家決裂了,封太太從根子上就是一個惡婆婆,她從來都當兒媳婦就應該毫無底線地容忍夫家,可兒媳婦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慾,憑什麼要逆來順受?寧婉就冷冷一笑,“那封太太的意思就是付捕頭倒是沒錯,付太太反是錯了唄!若是如此,不如讓封典史也置一處外宅好了,有什麼事就讓外室出面辦。”

典史與捕頭能一樣嗎?捕頭太太能參與多少虎臺縣事務?根本比不得典史太太,是以付捕頭可以不理付太太,但是封家卻是要封少奶奶出來應酬的。

封太太才覺出自己失言了,脹得老臉通紅,半晌才說:“付家是什麼門第,我們家公公當年可是舉人出身,正經的詩書人家。”

寧婉就呵呵一笑,舉人出身、詩書人家還能做出打壓正經媳婦,抬舉小妾的事?

封太太到了這時,也只得又低下了頭,依舊將責任都推了出去,“當初都是老太太糊塗,我也就疏忽了,家裡才會生亂。現在一切都改了,就魏姨娘送到了莊子上,家裡不聽話的下人全換了,少奶奶還拿著架子,就連冬至節都不出面,封家實在顏面掃地呀!求夫人幫幫忙吧!”

她又見一旁的於氏眼裡露出不忍之色,便轉而向她道:“寧太太,我早知道你是好人,幫我說句話吧。”

於氏果然是心軟的,就道:“婉兒,要麼你就去勸勸封少奶奶?夫妻倆兒哪裡有隔夜仇?”其實她根本不知道封少爺只在初成親的頭三日進了新房,封少奶奶孃家送親的人一走,他們夫妻就沒在一處過,並沒有多少情誼。而封太太在寧家也不肯將實話都說了,因此只當小兩口吵了一架呢。

寧婉卻點了點頭,“也好,既然我娘說了,我就去一次吧。不過封太太,我也只能盡力一勸,至於結果,並不能保證的。”

封太太趕緊點頭,“我與趙太太閒來論起人,都說整個虎臺縣裡見解最高的非盧夫人莫屬,只要盧夫人肯幫忙,我就感激不已了。”

喜歡重生農家么妹請大家收藏:()重生農家么妹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