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章 貓冬(第1/2頁)
章節報錯
剛入了冬就下了場大雪,天氣越發冷了。這時節遼東人便很少出門,大家早已經習慣了在家裡暖和的炕上度過寒冷的冬天,正是所謂的“貓冬。”
貓冬的時候,常會有幾家人湊到一處,男人們在一起喝點小酒,女人們做做針線,再說說笑笑的,就過了一天。
吳家的親戚們還是常過來,除了被鐵石吩咐了不許進門的二嬸一家,寧婉並沒有對後來生事的幾家人有什麼為難,畢竟是婆婆的孃家人,她總要給面子的。
但也只是給面子而已,別的可就沒有了。
要知道過去寧婉對這些親戚們可是很用心的呢,每次來了茶水點心樣樣都是上好的,遇了飯點就要留飯,家裡有什麼也時常給他們帶些回去。
現在呢,茶水自然還是有的,只是茶葉早換了。寧婉特別讓老林到茶鋪子裡花了幾文錢買了一斤最便宜的茶葉末子交給林氏,吳家親戚一上門就沏上一壺,隨便喝。至於點心、果碟都不必擺出來,飯就更不留了。
就是有那臉皮厚,到了飯點不走的,畢婆子就進來說:“飯做好了,只是家裡沒有多餘的米,只做了老夫人、夫人兩份,如今是擺還不擺上來呢?”
吳家的親戚們日子雖然過得尋常,但卻也都在溫飽之上,因此倒沒有寧家三老太太那般一定要賴在別人家吃飯的潑辣勁兒,每於此時便都紅了臉走了,還要說上一兩句門面話,“竟沒發現到了這時辰了,家裡還等我回去做飯呢!”
就連婆婆也不說兒媳婦不對,畢竟兒媳婦嫁過來後對自已孃家親戚的好她一直看在眼裡的,現在被傷了心也是人之常情。再則兒子和媳婦都說過,他們才是一家人,自己怎麼也不能再糊塗地幫著外人說話。
更何況如今家裡來往的人多了,與外面的人比起來,越發顯得吳家人不知禮數。
路家趙家自不必說,人家都是官宦之家,就是來個僕人也行事兒周全,別人都比不了的;但鐵石手下不少將士的家眷其實也是農家或者軍戶出身,也都禮數不差;最現成的例子就是兒媳婦的孃家,自打兒媳婦有了身子,寧家人便時不時地過來,送東送西,問寒問暖,真真地關切得不成,這才是給嫁出去的姑奶奶撐面子呢!
吳老夫人心裡感慨,揹著兒媳婦與吳嬸說了幾句心裡話,“要是我有這樣的孃家,也未必會出那些事兒。”
吳嬸那日幾乎將事情對鐵石說了,卻被老夫人攔住了,如今聽吳老夫人嘀咕,反過來又安慰她,“寧親家親家母可是夫人的親爹孃,且那兩人把女兒當成眼珠子一般地疼,老夫人倒也不必去比。”
“可不是?”老夫人悵然道:“兒媳婦還沒生,就送了三十隻雞,讓畢婆子一天殺一隻熬湯,這幾個月每個月不來上兩三次,每次大包小包地送。”
“便是如此,家家也都有難唱的曲。”吳嬸就說:“夫人的二姐可是一次都沒過來,也沒送過一樣東西
國家制造。”
吳老夫人是受過苦的,因此每遇了別人不好之處便格外寬容,便叮囑道:“婉兒不提,我們也別提。”
“我自然是知道的,不過在老夫人面前說一句而已。”吳嬸就又說:“我還要勸老夫人呢,如今夫人整治那起子起壞心的人,老夫人可不要管。”
“我也知道,怎麼也不能讓外人離間我們婆媳母子。”
兩人便相視一笑。畢竟在一個院子裡住了幾十年了,只一兩句話就什麼都明白了。
經了寧婉幾次的□□,吳家的親戚們非但沒有不滿,反而還繼續上門,且比過去殷勤周全多了,來的時候手裡或是提著些家裡做的豆包,或是帶一副自己繡的鞋面;神態也比過去恭敬了,再不一進門就大刺刺地當自己是親戚長輩的;便是說起話也也知道捧著盧夫老少兩位夫人,再不敢隨意出什麼主意亂摻和盧家的事了。
如此這般,相處倒比過去好些。
但是想要有過去的情分,是怎麼也不可能了。
這天吳三嬸過來說話,“花兒說親的那家願意早些成親,媒人三四次上門催,我想著遲早也是嫁,還不如就答應了,好日子就定在臘月二十,特別來稟告老夫人和夫人。”
“這是好事兒。”吳老夫人點了點頭,當初就是因為這個花兒家裡才鬧了一場彆扭,現在她嫁出去倒省了心,拿了鑰匙遞給吳嬸,“開箱子拿,……拿兩塊尺頭給花兒。”
兒媳婦早向自己說好了,對吳家的人情往來要變一變,過去給十兩銀子的要改成一兩;一匹緞子的就改成一塊尺頭;送二斤肉的就改一包點心……諸如此類,免得升米恩鬥米仇的。
寧婉向婆婆輕輕點了點頭,就笑著說:“剛好我前兒個買了幾斤棉花,如今分出二斤給花兒,做兩件緞襖。”說著讓白氏回房裡去稱了二斤棉花拿來。
一兩個月前還要送去服侍鐵石,現在就要成親了,誰知這親事是先前就訂的還是後來才訂的?若是先前就訂了親更是可恨,把鐵石當成什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