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鋪面(第1/2頁)
章節報錯
天氣越發冷了下來,家裡也過了收山貨炒山貨最忙的時候,大姑和大姐他們就也要回梨樹了,寧家商量之後決定將水塘裡的魚都撈出來。雖然因為水塘太小不能學查干湖那樣在冬天破冰撈魚,但是也一樣是買一張大網,將魚從水底清上一次,準備將大魚都網出來,至於剩下的小魚,就由著它們了,能不能平安過冬也只能聽天由命。
聽說寧家的水塘要網魚,三家村人全來看熱鬧,就是胡家村也來了許多人,畢竟這也是山村裡從沒見過的大事呢。
這一天中午,村裡幾個身子最精壯的小夥子先喝了酒暖身子,然後從兩側下了水,將大魚網從水底兜過,然後一總到岸邊,一起將網向上拉。
不想,幾個人竟然拉不動!
看熱鬧的人便立即補了上去,人多力量終究要大許多,大網被拉了上來,裡面竟然有幾十條大魚,最大的有一尺多長,平日裡撈魚時都沒見過的,也不知這些魚怎麼藏到了現在!
大姑夫因為看過冬捕,因此這次網魚正是聽他安排,眼下便一拍巴掌道:“真沒想到這個小水塘裡竟有這麼多魚!”又向寧梁說:“小舅子,我們應該再網一次,也許還有漏網的魚呢!”
大姑在一旁興奮不已,“當然要再撈了!”
第二次又網上了二十多條魚,第三次也有幾條。捕上來的魚鱗光閃閃,在水塘邊的地上跳著,尾巴打在地上發出“啪啪”的聲音,這樣的場面原是三家村從來沒有的,大家都笑著說:“今天可真是見了世面!”
大家見了魚都覺得有趣,自然有人上前細看或者拎起來掂掂重量,不過看過之後也就放下了,唯有寧家三房的拴兒抱了條大鰱魚就要回家,“奶!奶!回家給我燉魚吃!”
拴兒娘拉住拴兒一巴掌打在屁股上,“這不是我們家的魚,趕緊放下!”拴兒就大聲哭了起來,“我要!我就是要!”
拴兒娘卻不為所動,將魚搶了下來放回去,又打了他一巴掌,“不許哭!”
同來的三老太太就罵兒媳婦,“他還小呢,要拿就拿著玩吧,你打他做什麼!”
拴兒娘卻不像平時一言不發地順從,拉住要撲到奶奶身上的拴兒大聲說:“婆婆,既然村裡人讓我好好管著拴兒,我就得好好管他。”
無怪這兩天拴兒娘時常與自己搶拴兒,原來卻是在這裡等著自己呢!三老太太被噎得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前兩天的事還沒真正過去,在眾人面前,她怎麼也不能將那天的話都反悔了,畢竟當時她不只根本沒承認拴兒的錯與自己有關,還當眾指了兒媳婦罵,說她不好好地管孩子呢。
畢竟是一向寵到心底裡的孫子,三老太太看著拴兒哭得上氣不接下氣,十分地心疼,上前一步想將拴兒拉回來,可是拴兒娘卻不放,“娘,拴也不小了,再這樣下去將來可怎麼辦?”說著將拴兒緊緊地抓在手中,“我帶他來看網魚,就是想告訴這魚不是我們家的!”
誰能想到,一向老實的拴兒娘竟然敢與婆婆爭了起來,還穩穩地佔了上鋒,村裡人其實都注意到了,但是大家卻多做沒看到,該做什麼還在做什麼,唯有寧婉向拴兒娘投去了一個讚揚的目光。拴兒管好了,不只是三房的好事,也是三家村的幸事!
魚網得差不多了,寧家事先早有準備,因寧婉手快心裡也有數,就由她將魚現場各種魚拿了些分送給下水捕魚的幾個人,就是幫忙拉網也不會空了手回去。另村裡各家都送了一條,關係親厚的自然還要再加上些,還有送到胡家村乾孃家的,不一而足。
其餘的魚用筐子抬到了家裡,她又分成幾份,自家留的,給大姑和大姐的,還有明日寧梁去虎臺縣裡送給熟人的,寧家如今往來的人也多了起來。
家裡中午自然吃魚,做了好幾樣的魚,寧婉又包了魚肉餛飩:將魚肉剔下剁成茸,加上要碎的韭菜拌成餡;再將和好的白麵擀成大薄片,切成長方形,包了餡一卷再一折,就成了一個個的元寶餛飩。方才剔下的骨頭煮了雪白的魚湯,現在正好將餛飩下進去煮熟,再加上切成絲的青菜、蘑菇、木耳,每人一碗,又鮮美又滑嫩。
第二日大姑和大姐兩家一早就走了,一家人送到村口,十分不捨。實實在在的親戚,怎麼也親香不夠的。大姑就拉了寧婉說:“我最捨不得小侄女兒,過年的時候閒了到大姑家住幾天!”又向於氏說:“等石頭再大些,就著他去梨樹村玩兒。”大姐也一個勁兒地邀爹孃妹妹,“沒事兒就過去呀!”
爹牽了驢子,見她們說了半晌還不走,就笑著催道:“再不走就要等明天了。”大家方才分開。
寧家這一年的生意做得更上一層樓,除了三家村、胡家村的山貨,也將周圍的幾個村子的山貨也一併收了。也正因為如此,越發感覺出三家村位置太過偏僻,運貨太難,便早商議好了要在馬驛鎮上買鋪子,年前寧氏父女便抽空去馬驛鎮看房子。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過去在三家村看馬驛鎮,只覺得是十分繁華熱鬧的大地方,但是他們去過了虎臺縣便知道馬驛鎮的小了,幾乎是整個縣裡最小最窮的鎮。鎮上連專門的牙行都沒有,買賣房舍只能一處處打聽。
好在小鎮並不大,又正好在節前各家鋪子盤點的時候,寧家父女從一頭走到另一頭,又得了幾個好心人的指點,終於找到了兩處要出售的房舍,一處正在鎮子中間的林家老鋪,前面是鋪子後面是住宅,屋舍儼然十分整齊,先前是賣雜貨的,現在兒子到京城跑生意,不肯接家裡的老鋪子,老兩口想好了要收生意回家養老,要價二十八兩銀子;另一處在鎮子的東邊,房屋有幾分破敗,原來這家人守不住祖業,生計越發蕭條,打算賣掉祖屋回到鄉下去,要價十五兩銀子。
爹聽了價就選中了十五兩銀子這家,“我們也不過用這裡收山貨,再轉到虎臺縣,這裡離集上近,價又便宜,修修便很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