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婉剛見了盧鐵石的書信,心裡不免有些激動,她竟然看到大名鼎鼎的瘸子將軍手書他的戰功,因此不由自主地念了一句,竟忘記了掩飾自己識字的事。尋常農家的男子尚且沒有幾個識字的,更不必說女人了,以她的身份,怎麼也不應該識字。可是現在也不好再隱瞞,她就笑道:“家裡做了生意之後要看帳記帳,因此識了幾字。”

吳夫人根本沒有去想寧婉怎麼會識字,更不管她識字有多不合常理,卻十分開心地將那一匣子信都捧了出來,“太好了!你幫我都念一遍吧。”看了看先遞過一張,“這是鐵石的第一封信,上面寫著在多倫吃到鹿肉的。”

明明吳夫人是不識字的,可是她不知怎麼卻將所有的信都記住了,每拿一封都能說出內容,然後她又明明知道信裡寫的是什麼,卻一定又讓寧婉幫忙念出來。

寧婉正不知再與吳夫人說些什麼,便將那些信一封封地讀了起來,“鐵石跪稟,母親大人安康。兒自拜別北上,一路平安,二十三日至多倫,見城堡整齊,軍防甚嚴,房舍飲食皆便利,上官同袍皆十分關照。寫信時正有人獵鹿一頭,兒亦分得鹿脯一塊,味道甚美。望母親放心勿念。”

“鐵石跪稟,母親大人安康。兒至多倫已有一月,每日早晚隨軍中操練,平素輪值守城,不甚辛苦。昨日收到母親送來的食物,與諸同袍共食,味道殊美。中有一包核桃,正好練習指力,十分合用。另衣食瑣事,軍中皆有供給,無一絲缺少。望母親放心勿念。”

吳夫人便笑道:“這包核桃正是你送我的,還有榛子松子兒,我見都是最上等的,第二日又讓吳叔再送到虎臺縣裡,正好多倫的人還沒走,就一同帶去了。”

原來自己送來的東西也到了多倫,而且盧二少爺又有了新的用途,也不知他是怎麼練指力的,難道徒手將核桃捏碎?但不管怎樣寧婉都頗覺得與有榮焉,“家裡還有山核桃,我下次再帶些。”

“也好,鐵石既然說合用就給他多帶些去。”吳夫人又想了起來,“核桃的錢我來出。”

“不過是山裡粗物,我們那裡多得很,不值錢的。”寧婉擺手拒絕了,又給吳夫人一封封地讀著盧鐵石的信。

讀著讀著,心思不由得有些飄忽,原以為大名鼎鼎的瘸子將軍的字,應該每一筆都如金戈鐵甲,冷硬而簡捷,力透紙背。可是,現在她面前的信紙上卻是一筆頗為秀雅、工整的字跡,與真實的那個沉默寡言、行動迅捷的盧鐵石十分不符。

而盧鐵石在信中所述,一句也沒有提到任何難處,傳說中多倫的軍官為難他、旗中的同袍欺負他、還有人偷把他的戰馬等等的事情就似完全沒有一般。

但是寧婉讀的越多就越覺得其實那些事都是真的。無它,多倫的生活一定不可能像盧鐵石筆下的那樣輕鬆,那樣自在,吃的好住得好,就連軍功也像垂手可得的一般。如果實情真是如此,那麼恐怕人人都要爭搶著去多倫了。

吳夫人也未必真正相信盧鐵石的話,因此她有時就會插上一句問寧婉,“你說鐵石會不會遇到什麼難處都不肯告訴我?”

“不會吧,他那樣有本事的人能遇到什麼難處呢?”寧婉搖搖頭替盧鐵石撒謊,“夫人你看,他這一封信上寫了與大家一起比武,整個多倫只有他一個人能射中兩百步以外的靶子。所以不論是長官同袍都特別喜歡他,也敬重他。”

吳夫人就笑了,臉上就像一朵鮮花開放,立即年青了十歲,“鐵石功夫果真非常好,所以他才能在軍中一舉奪魁呢。”

寧婉一到吳家便要盤恆很久,吳夫人特別喜歡與他說鐵石的事,概因為她周圍並沒有肯聽她,就算是肯聽的,也沒有一個人像寧婉一般如此推崇她的兒子。不過吳夫人也有一處不好,那就是她只要說起兒子,就忘記了一切,有幾次一直將寧婉留到很晚,害得寧婉沒法子當天回家了。

好在一年也不過去幾次,而吳夫人又是個可憐人,寧婉也就不在意了。

野菜到虎臺縣賣得比馬驛鎮要好,寧梁走了一次回家裡說:“沒想到那些有錢人特別喜歡吃野菜,價兒比正經的菜還要高呢!”因此興致十足地又跑了幾次,這時白天已經長了,因此他便又重新改回當日回來了。

布穀鳥叫的時候,又要春耕了。寧婉便拿定了主意,只留下五畝裡種各種雜糧,卻將其餘的十五畝高粱地都租出去。爹和娘想了想,也沒有再反對,他們也明白現在還堅持種田就會耽誤家裡掙錢,等於賠錢。

大半的田租出去,只餘下幾畝地,爹一個人隨手就種了,平日裡好侍弄,秋收時也容易。而家裡日常吃用的雜糧也不至於缺少,至於高粱,其實寧家已經很少吃了。

地要租出去,按三家村這裡的規矩,總是要先問自家人的,寧梁便第一個問了寧大伯。因為寧家的條件一點也不苛刻,每畝地的收成不論多少給寧大伯四成,自家留六成,寧大伯馬上就將十五畝地都包了下來,“我全種了!”又道:“二郎,你只管放心,保證不會讓你虧了的。”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寧大伯是種田的好手,且人又實誠,寧梁自然是信的,“大哥,我也願意你種。”

於氏和寧婉聽了也高興,她們原也料到正會如此,“二房種了這地,我們家不但省了力氣,還省了心思,大伯收了糧一定會如實給我們的。”

另外還有自家被山溪衝出的那個大坑,寧婉也攔著爹填平,“那裡留著,我正想將坑挖得再大些養魚呢。”

“養魚?”三家會從來沒有人養過魚,因此寧梁不大相信,“你會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