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7章 雙迴圈80年代就有了(第1/2頁)
章節報錯
經歷了近十年的“培育”,21世紀初的華夏,正值“反思”思潮橫行的年代,就連國企和央企都是學者們口誅筆伐的物件,更何況已經那些已經快要從歷史舞臺上消失的鄉鎮集體企業?
因此,即便是後世,一提起“鄉鎮集體企業”這五個字,大部分腦海裡只會下意識地浮現出“低效”、“落後”、“o”等詞語,更何況這個東學西漸的2002年?
………………
見到謝邀和於曉華一臉皺眉與嫌棄的樣子,溫老有些悲哀地嘆了口氣,又掃了一眼楊鑄,發現這個年輕人雖然表情嚴肅,但眉眼之間卻並沒有什麼歧視的意味,似乎真的只是擔心這種“復古”的下游企業組織形式會不會因為種種原因導致他的20億投資打水漂。
沉吟了一下,溫老微微挺直了下略有些發酸的背脊:“小楊,既然你是鑄投商貿投資中心的主管,那麼對於咱們國家的一些宏觀資料應當很清楚才對。”
“如果我沒記錯的話,從90年代中期開始,咱們國家經濟對於外貿的依存度就已經高達70了,而隨著華夏加入了to,雖然今年的資料還沒出來,但可以預見的是這個比例只會變得更高。”
“可是,你們有沒有想過兩個問題……”
“第一、改革開放後,在咱們國家沒有徹底驅動起出口這架經濟馬車之前,在當時那個錯綜複雜的環境下,國內的經濟是怎麼保持平穩運轉,並且逐漸螺旋形上升的?”
“第二、現在的人們,都只記得90年代的【大包乾】,認為這是華夏基層解放生產力,盤活國內經濟的重要里程碑;但卻忘了,任何事情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
“那麼問題來了……90年代前,國內的商品經濟是怎麼從最初的大蹦壞環境下,一步一步積累出足夠的基礎,這才迎來了後面的出口經濟的井噴?”
80年代!?
楊鑄迅速的抓住了溫老言語中那再明顯不過的時間點,再順著他的話題一思考,頓時睜大了雙眼:“以國內大迴圈為基礎的國內國際經濟雙迴圈促進戰略?”
溫老顯然沒有聽過這種來自後世的說法,聞言一愣:“雙迴圈促進戰略?國內大迴圈?”
仔細咀嚼了兩下後點了點頭:“小楊這個提法很有些意思,國內大迴圈……差不多吧!國家當初之所以能在那種極度惡劣的經濟環境下一步步地走到今天,其實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在7、80年代海量的鄉鎮集體企業成為了當時的經濟主體,在承擔起主要出口製造任務的同時,有效地拉動了國家內需!”
這一下,別說花花同學,就連楊鑄都有些懵逼了,哪怕是兩世為人,他那時候畢竟還小,對於7、80年代的記憶已經模糊的不成樣子,自然是毫無感觸可言。
見到一臉茫然的楊鑄,溫老這才意識到眼前坐著是一個只有二十多歲的年輕人,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小楊畢竟沒有經歷過那個年代,因此有些事情可能不是很瞭解,這樣吧,咱們從頭說起。”
“從70年代開始,華夏和漂亮國恢復外交關係後,華夏開始大量引進西方地裝置和技術,用以提升自己的工業水平;”
“我還記得,剛恢復外交關係沒多久,我們就搞了個【四三方案】……也就是引進了價值43億美元,包含化纖、化肥、電力領域在內的26個成套專案和技術,用以改善國內當時偏重型的工業結構;”
“那時候的華夏沒有多少外匯可言,這種大量的裝置和技術引進,就造成了當時的對外負債——事實上,這種對外負債在70年代是普遍發生的,畢竟那時候咱們國家需要補課的東西太多;”
“而70年代後期,咱們國家又提出了82億美元引進計劃,對外負債進一步加倍!”
“那麼,當時就有一個很直接的問題擺在面前——如何才能償還這43億+82億美元的外債?”
“要知道,你引進的是裝置和技術,並不能直接轉化為對外出口,事實上,由於當時的生產力比較落後,引進的這些裝置和技術所生產出來的商品和生產資料,就連滿足國內的工業需求都不夠,就更別提出口了!”
“在這種情況下,國家把視線放在了從70年代就開始蓬勃發展的【社隊工業】上——社隊工業的產品,恰恰是那些不能出口的工業品的替代品——社隊工業是那時候我們的叫法,其實本質上就是鄉鎮企業;”
“因此,從70年代後期到80年代上半期,華夏的出口創匯產品,有80以上都是農村的生產大隊生產的——那時候咱們國家的出口全部是茶葉、絲綢、陶瓷、特色農產品、草編竹編工藝品、白酒、紡織品、這一類輕工業品;”
“事實證明,只要能調動起農民的積極性,咱們國家的產品在國際市場上還是有競爭力的——當時在出口創匯的榮譽刺激下,這些產品在海外的美譽度還是比較高的,也有著當時看來十分可觀的經濟回報。”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隨著海外市場的逐步拓展,在物質和精神的雙重滿足的刺激下,華夏廣大農村地區便出現了大量的小工業企業——這些工業企業,絕大部分都是為那些以農產品和農業產品為原料的加工品的出口業務服務的。”
“於是乎,當華夏開始農村改革的時候,首先釋放的,就是過去社隊工業形成的工業生產能力——畢竟當時國家對於外匯的渴望程度你們這些年輕人是無法想象的,為了增加出口創匯,國家甚至實行了雙軌制,單獨給這些能出口的企業留資金指標、原材料指標甚至外匯指標。”
“而當社隊工業的生產力得到進一步解放,企業效益進一步增強後,那麼順其自然地就帶動起了整個農村經濟的活力!”
“企業收益好了——員工工資增加——消費慾望和能力得到釋放——拉動本區域第三服務業活力——形成新的服務性和消費品產業——大量增加就業人口和創收手段——小範圍內的半封閉式良性經濟迴圈形成”
“小楊你出身於央企,對於這種一個企業帶動一方經濟的現象應該很瞭解才對,我就不過多贅述了!——總之,你把那些社隊工業當成小型國企來看待就對了。”
“而事實上,這種自發性的經濟內迴圈在80年代非常普遍,極大地拉動了內需,直接推動了國內經濟的高速發展,成為了當時國內大迴圈當之無愧的經濟主體,也為華夏連續十多年雙位數的gdp增速夯實了基礎——在城市化程序尚未達到高峰之前,農村工業的蓬勃發展一度成為80年代一個重要趨勢。”
說到這,溫老不無黯然地嘆了口氣:“其實在我看來,初期的城市化和城市經濟,無非也就是把這些社隊工業全部搬到城裡面去養蠱而已,代價卻是現在的農村失去了自發性經濟迴圈的支點……其中的得失與否,當真是很難說的清楚!”
簡略地把鄉鎮集體企業在80年代的輝煌和巨大價值闡述了一遍後,溫老看著楊鑄:“小楊,難道不覺得,現在擺在咱們國家面前的時代契機,與20年前有許多高度類似的地方麼?”
楊鑄微微一笑:“溫老,雖然面臨的都是出口型機遇風口,但是……全球範圍內主要國家的各種市場的容量其實趨於飽和,現在已經進入出口2.0時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