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9章 奔月祭(第1/2頁)
章節報錯
當全球不約而同地進入網際網路時代後,時間似乎過得特別快。
不知不覺間,馬上就要到華夏人極為看重的中秋節了。
只不過2003年的中秋節很有些特殊……按公曆來算,這一天是9月11日。
或許是因為鑄投國貿的核心高層全都是華夏人的緣故,離中秋節還有三天,歐美各城市的大街小巷都出現了濃濃的華夏味。
本就是華人聚集地的唐人街不說,反正他們基本上每年的中秋和春節,都會搞出一大堆花裡胡哨的活動,今年只不過陣仗搞的更大罷了。
但是當本地人和外來遊客走在主城區,發現……
十家餐廳或咖啡館裡最起碼有三家掛出了各種精美的紗制或紙製的紅燈籠,並且甜品選單上不約而同地出現了各種口味的月餅;
所有的共享單車、網約車裡裡外外都貼上嫦娥奔月或月兔搗藥的精美剪紙及掛件,每一位乘客都可以獲得司機送上來對你家人的真誠,以及一小包可以佩戴在身上,用來驅邪祈福的藥香香囊;
各個主幹道上總是出現三三兩兩畫著精緻妝容、身著各種款式漢服的華夏女性舉著各種木牌,用一種與他們印象中截然不同的氣質和美感出現在眾人眼前做靜默宣傳時……
許多媒體驚呼:“這座城市已經被華夏文化佔領了!”
事實上,看到這甚至比聖誕節聲勢還要浩大的動作,部分民眾一開始也並不怎麼高興——商家為了追求業績,搞出各種各樣的節日慶典其實並不稀罕,可這畢竟是大洋彼岸,一個不知所謂的華夏節日竟然搞出了一番舉城狂歡的架勢,這讓他們在情感上隱隱有些難以接受。
不過等到中秋節前一天,當不少商家開始播放起了各種精選出來的華夏宮廷樂,而各城市廣場的ed屏上出現了林可染的身影,並傳來了半闕優美激亢到令人忍不住迷失其中的音樂時。
看著螢幕上那位早就在網際網路頗有名聲,此刻更是美的宛如不沾人間因果的精靈,所有聽過那半闕音樂,看過了這則影片的人忽然覺得……中秋節,也挺好!
………………
艾莎是紐約某知名公司市場部的一名普通職員。
雖然說託公司整體業務不錯的福,她的收入並不低,但是如同所有在城市裡打拼的白領一樣,她過的並不開心。
生活壓力大、業績壓力大、上升通道狹窄、缺乏自我價值認同、精神空虛——這五種都市白領常見的問題,一個不落地出現在了她的身上。
事實上,為了給枯燥而壓抑的生活找點樂子,穿梭在極限運動和夜場的她能找的刺激都找了——沒錯,你能yy出來的內容,她都試過。
只不過,短暫的刺激後,迎來的永遠是更深的空虛——多巴胺雖然可以暫時欺騙一下肉體,但如同大部分歐美年輕人一樣,精神層面的失落,是他們永遠無法抗衡的絕症。
而此刻的艾莎,正跟一大堆行人一起,站在一家電器商場門口,看著電視牆上不斷滾動播出的影片怔怔發呆。
雖然說她之前已經在帝國廣場的超大ed屏上看過這個名叫林的華夏人的影片了,並且昨晚還專門跑到猩猩網上迴圈了一夜完整的影片,但走到大街上,再次聽到《浮光》那半闕與歐美音樂截然不同的優美旋律時,她還是忍不住停下了腳步。
與以往的風格不同,為了匹配音樂,後半段畫面中的林可染穿著的是頗有些仙俠色彩的道風古裝,配上那張在鏡頭裡越發清冷的臉孔,的確把導演想要烘托出來的“非人”氣質,展現的淋漓盡致。
雖然說跟無數人一樣,艾莎初看影片時,被林可染身上那種充滿著飄逸而莊重的美感震的不輕,並且一度想要瘋狂地在網上搜尋同款服裝,但後來發現,真正讓自己沉迷不可自拔的,並不是對方那種來自另一個維度的美感。
同樣的,她也不是單純地被影片裡林可染所展現的月餅所吸引——雖然影片裡林可染用一種極為優雅而具有美感的動作展現了華夏數種月餅的製作過程,尤其最後那一段吃了月餅後,穿梭現實與幻想中,幻身於仙,靈魂與明月星空互動交流的畫面更是充滿了創意和視覺震撼;但對於艾莎來說,簡單的創意和視覺衝擊已經不足以讓她沉淪了。
真正讓她沉迷不可自拔的,是那首名叫《浮光》的純音樂!
一開始那隱約帶著點蘇格蘭味道的長笛聲,混合著絲絲粗獷與空寂,但那宛如悠悠道來的徐急,卻彰顯著華夏特有的慵懶和不經意。..
短短一分半鐘後陡然迎來的高潮,混雜的編鐘聲和笛聲,卻一下子把拉到了無盡星空中,優美、磅礴、激亢、深邃而悸動——她無法想象,這個世界上怎麼會有這麼一首曲子,能夠把那麼多特質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明明曲子裡的笛聲已經吹的很亢銳了啊!
滿眼皆是星河!
這是她乍聽這首曲子最大的感受。
不知道為何,每當她聽到高潮部分,就彷彿自己的靈魂被那陣神奇的編鐘聲和竹笛聲抽剝出來,融入了漫天旋轉的星河中,偶或有極光穿插而過,然後在宇宙的盡頭中越飄越遠,直至音樂悄然湮寂,這才不得不重新迴歸到這個嘈雜而令人煩悶的現實世界。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天見可憐,作為流行文化的前沿陣地,漂亮國或許這幾十年好聽的歌曲不少,慵懶到令人沉睡的鄉村爵士樂、狂暴到近乎發洩的重金音樂、能讓人跟著節拍小小分泌多巴胺的rp等等,更是層出不窮;
但是……
曾幾何時,艾莎有何曾聽到過這種能讓在激亢之餘,卻能隱隱能讓人的靈魂得到某種未知的超脫與歸屬的曲子?
誠然,當今歐洲那邊的經典純音樂不少,不管是神秘花園還是班得瑞,乃至雅尼,都絕對算得上譽滿全球,那些諸如“ocure”、“pry”、“reede”、“初雪”等名曲,的確可以讓你的靈魂得到慰藉。
但是,靈魂層面的“慰藉”和“超脫”,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感受好不好?
雖然艾莎並不是專業人士,也算不上什麼資深的音樂愛好者,但在她看來,這首“浮光”雖然風格跟她以前聽到的音樂截然不同,裡面的部分樂器也很陌生;但是給她的震撼和沉淪,卻甚至要超過之前所聽到的所有音樂。
或許,這是因為歐美這邊現在的純音樂創作立意是追求“救贖”,而華夏的純音樂則更講究“超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