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都,月壇南街,下午五點過。

楊鑄挎著解放包,不徐不疾地從振興司的辦公室裡走出來,臉上無喜無悲;而旁邊的李駿卻顯得有些面色陰沉。

上了車之後,李駿終於忍不住吐槽了起來:“五年內進入華夏的資金裡,除了必須進行實體投資外,更要有不低於20的份額用於購買和處置國內銀行系統的不良資產?”

“領導們這是把這些錢當成咱們自己的了!?”

“怎麼不見他們對真正的外資……”

“住口!”楊鑄立即喝止了他。

悄悄環視了下週圍後,楊鑄這才鬆了口氣,然後安慰似地遞了根菸過去。

他明白向來沉穩的李駿為什麼如此失態。

雖然說帶有附加條件的條款即便在商業上也很常見,更何況小圈幫的那檔子事?

但如果只是單純的拿出20資金做長線投資也就罷了,畢竟在共助網沒出來前,小圈幫洗錢的手續費也不會比這個比例低,想必大部分人不會有什麼太大意見。

不過,拿出20的金額接盤銀行系統的不良資產就是兩碼事了。

雖然看起來都是出一樣的“手續費”,而且只要目光精準,購買國內的不良資產後,幾年後很有可能在這塊大大地賺上一筆,從這個角度來說,比起以往不知道要划算多少。

但是……

購買不良資產之後呢?

你是不是得必須保持這些不良資產的正常運轉和保值?

你是不是得幫它們償還歷史債務?

是不是得給那些被收購的工廠和企業員工繼續發工資?

是不是得為它們的發展想出路,甚至再貼上一筆錢給它們升級裝置和技術?

要知道,上面可是給自己等人劃出了範圍,這些不良資產裡有過半都是經營困難的企業!

這麼一整套算下來,樂觀估計,到時候需要花在這些後續投入上的錢,起碼也是50,也就是60億美元!

這還不是結束,未來五年內,無論小圈幫那邊進入多少資金,都需要按照這個比例處置,這可就是要了老命了。

小圈幫的那票人又不傻,企業經營很多時候就是玄學,在當下不是投入了就一定就有產出,花那麼多錢,卻極有可能打水漂,你覺得他們會幹?

沉默中,李駿開啟車窗丟出菸頭,長長嘆了口氣:“如果上面只是按3毛的行業價格把那些不良資產丟給我們,精挑細選之後倒也不是不能接手;”

“可是你瞧瞧,他們普遍竟然按1毛的【優惠價】報給我們,80年代中期的那些老包更是直接按照1分的價格甩給我們,這不是要人命麼?”

所謂的3毛、3分,是行業裡的叫法,說白了就是一元錢債券所對應的價格,3毛就是3折,3分就是0.3折。

如果這些不良資產只是廠房之類的固定資產的話,任何商人自然希望折扣越低越好;但一旦涉及到員工和歷史債務的話,按照之前上面的意願來執行,那簡直是折扣越低,虧的越狠!

呵呵,上面給自己出了個大大的難題啊!

楊鑄苦笑。

………………

在21世紀初,華爾街有句非常有名的話——只有傻瓜和勇士,才去買華夏的不良資產。

經過20年的改革開放,企業改制、資本私有化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直接讓華夏銀行業所累計的不良資產達到了驚人的1.4萬億之多。

這些不良資產的形成原因很簡單——在這20年裡,無數的企業,尤其是國企,即便是在資不抵債的情況下,往往也能從銀行貸到錢來發工資;

雖然這些企業裡,固然有的最終成功突圍,成為小有名氣的企業。比如希望集團、比如由豫省漯河肉聯廠發展而來的雙彙集團;

但是更多的,則是各地的企業,即便拿到了銀行的貸款,最終走向了破產。

這種“不考慮風險,盲目貸款”的銀行行為,在後世完全無法想象;但是在改革開放初的20年,卻是件極為尋常的事情。

原因很簡單——這時候各地政府的“財”“政”不分家,尚未民營化的銀行是需要服從於當地政府的意志的;而各地曾經的知名企業遇到生存困難,即便是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病入膏肓的那種,當地政府怎麼可能坐視不理?

按理說,以華夏的龐大市場體量和經濟發展速度,如此規模的不良資產應該是各大資本眼中的香餑餑才對——畢竟那麼多用於抵押的廠房、土地、產品、品牌、證券等等,不少是極有價值的東西;

但是很可惜,由於華夏的體制跟西方社會截然不同,這些不良資產完全不是純粹市場行為下所產生的不說,華夏當前對於企業處理這些不良資產的要求也與西方截然不同,因此國外各大金融資本和產業資本對其很有些畏之如虎——對業務再剝離有著苛刻要求不說,華夏目前也沒有二三級市場去接盤,你讓他們怎麼玩?

而現在,楊鑄便遇到這種困擾,在他面前只有兩條路: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