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內,楊鑄透過玻璃看著不遠處有著“商業航母”之稱,曾經以亞洲最大面積的單體商場名噪一時的東亞商業廣場興隆大家庭的前身),無聲地嘆了口氣。

“奉天政府那邊還沒給回信?”楊鑄坐回沙發,扭頭問道。

“楊先生,那邊並沒有給我們任何回覆。”卓君月恭敬地回覆道,她是李駿的行政秘書,和身邊的張建軍一起被派過來協助楊鑄。

楊鑄完全沒有心思欣賞這個面容俏麗的嬌小女生,皺起眉頭沉思起來。

抵達奉天已經一個星期了,按理說,如果奉天政府那邊對己方提出的計劃書感興趣的話,老早就該給出回覆,並且約見面談了。

究竟是哪裡出了問題?

是這個專案已經被被人拿下了?

不會,根據李駿的訊息,這個專案雖然有一些開發商投標了,但是奉天政府那邊並不怎麼滿意。

是自己這夥人背後的幹聯被奉天政府摸清楚了?

也不會,為了這個專案,李駿還專門啟用了一個殼子公司,如果沒有深入調查的話,對方是不可能摸清楚李駿在裡面的,況且對於一個連面談都沒進行的公司,楊鑄不認為那邊會閒得無聊進行背景深調。

莫非……奉天對己方提出的建議不感興趣?

楊鑄想想,也覺得不可能;縱觀這兩年來奉天政府推動的擁有著國內首座市內高空彈跳站的夏宮專案、可以當做奉天地標性建築的遼寧大劇院專案、以及酒店不遠處的亞洲面積第一的東亞商業廣場專案;無不展示著奉天政府力求突破的精神和營造國內商業虹吸點的野心;

自己提出來的那個低配版文和友的專案,對方不可能不動心。

而且,最重要的是,楊鑄估計己方是所有投標公司裡,唯一一個主動提出全額承擔專案費用的公司,而且國家新出臺了《華夏預演算法》,奉天政府在足足一個億的承建費用的誘惑下,不可能連面談的機會都不給。

………………

這裡需要稍微普及一下《華夏預演算法》在其中起到的作用。

在1994華夏分稅制改革之前,地方和中央的財稅分配採取的是“大包乾”的制度,其模式跟跟大家熟悉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差不多;

中央就某省每年上繳多少稅,是定的有一個定額的數目的,繳足這個數目後,剩下的財稅收入全歸地方自己所支配,也就是超出定額的稅收是屬於地方自己的的。

但是分稅制改革後,地方財權被收歸中央所有,而地方的事權卻並沒有隨之上移,用句不恰當的話來說,頗有些又想讓馬兒跑,又想馬兒不吃草的感覺;

再加上中央經常一些支出責任轉移到地方上面,地方需要辦的事情非常多,手裡的錢卻非常少;越來越入不敷出的財政收入讓地方頗有些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可是自打改革開放起,地方的政績考核就引入了gdp這個核心指標;地方要發展,官員們要進步,就不得不絞盡腦汁地推動本地gdp的增長,對應的,對資金的需求就十份迫切。

在這個過程中,各個地方不約而同地開始打起了擦邊球,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舉債行為,一度廠地方政府的財政赤字達到了一個十份誇張的地步。

於是為了規範資金來源,防範地方債務風險,1995年中央出臺了《華夏預演算法》。

這個法案的厲害之處在於,明確規定了地方政府不能獨立舉債,並且財政收支上不能出現赤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