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上將軍府。

“先生已經閉關半月有餘,卻是不知何時會出關。”

桓常吐出一口真氣,視線投向東方姬耳居住的房屋,目光彷彿能夠穿越牆壁。

宋國境內新法的成功推行,與姬耳的建議脫不開幹系,這兩年時間,姬耳也用自己的表現徹底將桓常折服。

桓常只能從心中感嘆,姬耳是一個奇才,一個千年難得一遇的奇才。

這種奇,不僅表現在對方治國理論與思想上,還有姬耳對於武道的理解以及闡述。

兩年時間,桓常給以姬耳很大權力,將新法中加入了那種無為而治的思想,這種思想正好契合宋國百姓的性格與生活習慣。

也正是因為這樣,新法才能很好的推廣下去。

如今的宋國,很多時候官府只是執行機構,百姓們才是真正的權力中心。

由於百姓們擁有監督官吏舉薦人才建議修改律法的權利,導致百姓們對於新法極其擁戴。

雖然這種制度還不太完善,卻也正應和了無為而治的思想,

無為而治本意乃是不妄為,並非不作為。

從制度上來講,姬耳強調君主當以合適的法律制度約束臣民,而不能因為自己喜好隨意行事,如此君主無為,則百姓都能遵守律法。

從君主用人上面來講,姬耳認為君主應當知人善任,將合適的人才擺在合適的職位上,具體事情分攤給臣下去做,不必事必躬親,這也是無為。

概括來講,無為而治主張的乃是寬刑簡政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盡量靠百姓的自為無為無不為,靠萬民的自治無治無不治。

至於君主以及官吏,只需做好必要的本分工作即可。

這種主張,其實由還政於民意思。

還政於民,君主無為而民有為,則天下大興;知人善用,君主無為而臣有為,則朝堂清明。

“先生的觀點還是太過理想化,不過借鑒部分倒也能夠契合宋國國情。”

想起了姬耳在將自己思想融於新法進行推廣的時候,期間所遇到的難題,桓常當即苦笑的搖了搖頭。

“不過就像墨兄的墨學那般,先生無為而治的思想雖然很難徹底實現,終究還是讓我感到敬佩。”

想起了墨子任,桓常又是一陣失神。

如今的墨子任,早已不是當年那個十分理想化的單純年輕人,已經在江湖中闖下了赫赫威名。

不少與墨子任志趣相投的俠客,自稱墨俠聯合一起行走江湖,除暴安良為民做主,哪怕明知不敵也要管盡天下事。

這些墨俠如今的實力雖然還顯得很弱,可是有那股熱血與沖動,以及在百姓中的聲望,讓這群年輕的墨俠擁有了極大影響力。

“若墨兄他們能夠堅持自己的信念,假以時日,這些墨俠也許能夠成為被載入九州歷。”

想起了那些墨俠,桓常不由暗自感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