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雨柱嘀咕道:“婁譚氏,那還是姓婁。”

婁曉娥輕輕的錘了他一下,責怪道:“別瞎說,我媽有名字。”

白子睿對還沒有明白過來的何雨柱說道:“大哥,這次咱們可是找到正跟上了,咱們傳家的手藝譚家菜,可是出自伯母家的。”

何雨柱驚訝的說道:“啊!真的?”

徐靜理疑惑的說道:“不是……不是,子睿,我怎麼沒弄明白?你怎麼知道伯母姓譚?”

婁曉娥說道:“靜理,你跟子睿也訂婚這麼久了應該見過譚家菜譜,這茄鯗不是譚家菜嗎?所以我媽姓譚嘛!”

徐靜理恍然大悟的說道:“哎呀!嫂子,怪不得子睿說這次找到正跟上了。”

婁譚氏樂的眉開眼笑,沒想到白子睿與何雨柱跟她有這麼深的淵源,態度對他們更加的熱情周到,一時間氣氛更加熱烈起來,眾人邊吃邊談笑語晏晏。

婁遠山得知白子睿是燕京大學的學生,這次前來香江留學便跟他談到香江未來經濟的發展。

白子睿斬釘截鐵的說道:“伯父,香江經濟未來的發展只會越來越好!”

婁遠山饒有興趣的問道:“哦!何以見的?說說你的見解。”

白子睿言之鑿鑿的說道:“香江的經濟快速發展主要是從二戰後開始的,從當時的發展環境看,二戰後主要西方工業國產業結構調整,將勞動密集型產業向發展中國家和地區轉移,而當時香江作為英國的管治地,享有英聯邦特惠制,其產品輸往英聯邦其他國家和地區享受低稅優惠及其他種種便利,這為香港工業化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和較大的市場需求。

另一方面,二戰後及中國大陸解放初期,上海及內地其他城市的一批企業家移居香江,他們帶來了數億美元的資金及大批從海外訂購的機器裝置。

這些企業家及其帶來的資金、裝置、技術、人才和市場聯絡,加上大批湧入香江的廉價勞動力,使香江經濟在資源的組合上發生了重大變化,為香江最初的製造業發展奠定了基礎。

根據國際復興開發銀行的統計資料,1950年製造業佔香江本地生產總值的比重僅9.0,1955年已增加到21.8,成為香江最大的經濟行業。香江製造業的發展,初期主要是紡織、製衣、鞋、金屬製品等傳統工業,到60年代進一步拓展到塑膠、電子電器、玩具鐘錶等。

到1970年,製造業佔本地生產總值的比重上升到31.0,工業化進入全盛時期,香江本地工業產品出口值在總出口值中所佔比重超過80。這標誌著香江已從單純的轉口港轉變為工業型城市,徹底改變了過去100多年以轉口貿易為主的歷史,完成了經濟的第一次轉型。”

白子睿這番話聽的婁家幾人都是頻頻點頭深感贊同,他喝了一口酒之後繼續說道:“自開始轉型到順利完成轉型的20年時間裡,香江經濟進入持續高速增長的起飛時期。

70年代香江再次調整經濟結構,走上多元化發展的道路,即推行工業多元化、市場多元化和經濟結構的多元化。這一應變策略使香江金融業、房地產業和旅遊業持續得到發展。

現在到了80年代,大陸地區剛剛實行的改革開放政策。在經歷了自建國以來長期處於相對封閉的30年後,中國第一次真正敞開大門,面向世界。

這時候香江的優勢就體現出來。因為一直處於英國管理之下,香江保持了歐美髮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很多特徵,內地與香江一江之隔,會成為大陸一個面向世界的視窗,將受到額外的重視。

背靠大陸,面向世界的香江的發展必將如日中天,同時具備國內與國際兩個市場,一定使得香江成為世界級的交通和經濟樞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