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內郡,當趙旭接到了自家兄弟親筆所寫的那封書信。沉默了良久,最終卻還是不由率部返回了河東。

如今時候,他到底也只是董卓帳下的一員將佐。

那麼,既然董卓依舊堅持自己的決定,那麼趙旭這個做下屬的根本就沒的選。

董卓不想要在這個時候招撫涼州,不要想要在這個時候吞併益州,更不要想繼續和關東軍大戰。而只是一味的做自己那天上掉餡餅的美夢,如此,他又能如何?

難道他還能不顧一切的私自與關東軍爆發大戰,在沒有任何外部支援的情況下,就僅靠區區兩個郡和一個殘破無比洛陽去鏖戰關東群雄!

這當然不可能。因為這件事不管趙旭做的到還是做不到,他都形同背叛。

所以,趙旭沒的選。

他雖說身為什麼關東大都督,可河東、河內還有洛陽一地也並非是他的一言堂。

河內太守賈詡、河南尹徐榮,這都不是他的家臣私兵。他們在這時之所以聽從趙旭的命令,最大的原因並不是趙旭的什麼王霸之氣,而是董卓命令他們要聽從趙旭的命令。

因而對於賈詡和徐榮他們而言,董卓才是他們所需要效忠的第一人選。

再說,趙旭之所以能有今日的一切。除了他自身的努力之外,和董卓本人對他的賞識以及青睞也是分不開的。

可以說,沒有董卓,就難以有趙旭的今日。

如此,趙旭自然也是從骨子裡就不願意站在董卓的對立面。

所以說,不論是理『性』還是感『性』,趙旭都註定不可能做出近乎於背叛董卓的事情。如此,當董卓他依舊堅持自己選擇的時候,趙旭又能如何呢?

他只好選擇遵命。

不管內心情願與否,作為人臣,他只能選擇依命行事。

故而,讓徐榮和趙晆共同率領二萬兵馬駐守洛陽,讓龐德率七千人駐守河內後。趙旭便也只好率領餘下部隊,返回了河東郡。

因為只有河東安邑才是他這個所謂關東軍大都督的治所。

不過趙旭在戰略上雖然只能選擇服從命令,可是在地方政務上,他的餘地和空間確實很大的。

董卓早就已經將這些地方的政務全權交給了他來負責。

如此,在回到安邑之後,沒辦法在對外戰爭上做出什麼成績的趙旭,自然也就一個猛子扎進了三郡之地的政務和軍備之中。

首先,先說政務。

自從河東郡的鋼鐵產量因戰俘的關係而得到了極大提升,軍隊有了足夠且用不完的鋼鐵可以為他們打造裝備。

那麼剩下的那些鋼鐵,自然也就不由被趙旭以一種極為低廉的價格投入到了民間。

也就是說,只要是河東、河內還有洛陽地區的百姓。他們便就都可以以一種近乎只是市場價六成,乃至市場價五成的價格,從官府那邊購買鐵製農具。

當然,買之前需要登記。因為一戶家庭,一年只有一次享受這種優惠的權利。

並且,河東、河內以及洛陽三地,嚴禁向外售賣鐵器。一旦發現,便施以斬刑。

也正因如此,趙旭也都會定期向董卓獻上一部分鋼鐵。以此向董卓表明自己的忠誠,並防備其他人對自己的攻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