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就如趙旭他曾經所預料的一般,傅燮當初所招降安置的那群羌人在等到韓遂等叛軍重新捲土而來之後,果然也就不由再度倒向了叛軍。

他們從原本降服朝廷的順民一瞬間再度變成了叛軍的一份子,協助叛軍一起包圍了根本就沒有多少兵馬防守的冀城。

不過唯一令趙旭意想不到的是,傅燮的懷柔政策在羌人之中的確也是起到了很大的影響。

雖說那些個羌人再度背叛了朝廷,可因為感念傅燮的恩情,數以千計的羌胡義從在攻打城池之前卻是不由紛紛在地上叩首,表示只要傅燮願意離開這裡,他們便就願意護送傅燮及其家眷回鄉,絕對不敢因此而冒犯傅燮。

一個漢室朝廷的太守,叛軍的敵人,在兩軍對壘的時候卻還是讓羌胡叛軍這般敬仰,傅燮德行可見一斑。

可就想趙旭先前所言的那般,傅燮這樣的人代表的乃是這個民族真正的脊樑。

所以即便是在這樣的情形之下,傅燮的死志也依舊沒有任何更改變化。

就像他先前所說的那樣,朝廷任命他為漢陽太守,他拿著朝廷的俸祿便就有為朝廷守衛疆土的職責。他既然來到了這裡,那邊就一定要為朝廷守住這裡。

如果他不能為朝廷守住這裡,那麼他就一定要為朝廷死在這裡。

這是一個君子的堅守,不容改變。

因而當他將自己那年僅十三歲的兒子託付給了自己的主薄楊會之後,便也就毅然決然的帶領著城中所有願意與他出戰計程車兵,主動向成為近十萬叛軍發起了攻擊。

而後,玉石俱焚!

最終,他用生命履行了自己的諾言,“世『亂』不能養浩然之志,食祿又欲避其難乎?吾行何之,必死如此。”

那個曾在朝堂上當眾怒斥三公,不於宦官同流合汙,從不畏懼權貴,至死都在堅守的君子就這般死在了冀城之外。

所以在戰事結束之後,韓遂等西涼叛將也不由從『亂』屍之中尋出了傅燮的屍首,在數千羌胡叛軍愧疚的哭聲下,將其好生收斂安葬。而後,釋放了傅燮年僅十三歲的兒子傅乾和傅燮的主薄楊會,准許他們返回家鄉。

一個人的品德高貴到了就連敵人也不禁為之敬佩,天下之大,像傅燮這樣的人又能尋出多少呢?

故而當知道傅燮因何而死,為何而死,怎樣死去時,即便趙旭已經兩世為人,可卻還是不禁掩息長泣。

“這個民族又失去了一個賢才,失去了一個真正的君子!”

……

傅燮戰死殉國,漢陽郡淪陷。之後,叛軍將領韓遂、馬騰等人在失去了漢陽大俠王國的情況之下,只好退而求其次,共同擁護信都縣令、涼州名士閻忠為主。

而所以會如此,除了閻忠乃是涼州名士,在西涼同樣有著一定的名望之外,更是因為閻忠當年在皇甫嵩帳下做幕僚的時候,便就勸皇甫嵩趁大權在握的時候索『性』打著誅殺宦官的旗號推翻漢室。

因而說起來,閻忠此人也早已是一個心生反心的人,在某些方面和韓遂他們倒也並無不同。

當然,更重要的還是因為閻忠此人只是一個名士,手下無兵無卒,比較好控制。

而至於閻忠,雖說他也不想在這個時候成為了一個被叛軍將領掌控的傀儡。但『性』命都已經被人家掌控了,閻忠也總不能動不動就“憂憤”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