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轉換為空氣內能之後。如果從一個宣洩口噴發出去。

那麼它産生的作用,也只是在空氣之中的反推力。這是一種極大的蒸汽浪費行為。會極大的浪費動力。

所有人都為難在了這個問題上,他們暫時沒有開放性思維,暫時都將思維停留在,利用怎樣的宣洩口讓蒸汽大量密集排放,産生更大的反推力。

暫時沒有能力去想到,利用另一種形式,另一種裝置重新利用蒸汽。第二次能量轉換,去跨越性的提升動力。

他們只是走進了一個思維誤區,忘記了增大蒸汽排放量,是為了增加動力。而誤入了‘增大了蒸汽排放量,增大了反推力就能提升動力’的思想角落。

經過李真這麼一點撥,所有人恍然大悟。

發散性思維,從這裡開始誕生了。

很快,有人提問了:“李師。活塞的運動如果可以行得通,那麼又有一個重要的問題出現了。”

李真眼前一亮,有人想到了麼:“請講。”

“已知容器,以及疏散管道都是密閉空間的話。那麼隨著不斷加熱,內部空氣不斷膨脹。如果堵塞物可活動,那麼它只會噴射出去。如果管道無限長,活塞只能無限噴。它在壓強的作用下,只能往出去噴,而不能往回來收縮啊。”

“我可能闡述的並不詳細和準確,很難解釋出我的準確意思。我想說的是……這樣不成立。除非我們設定超長的管道,超長的傳動杆。隨著蒸汽往出去噴發,推動活塞不斷的往出去噴,促使連動杆不斷的往外推。那麼後邊豈不是需要一堵牆?只有一堵牆,那傳動杆才能推著牆,讓車子或者船向前?”

眾人有些茫然,而李真其實聽明白了。

說實話,他也是暫時困在了這道難題之上。

他明白蒸汽機的原理,但是他沒有見過蒸汽機。他只是隱隱記得曾經聽某人描述過。

他也困在這個問題上好幾天了,這個問題就是。活塞的運動,必須是能夠將它推出去,然後收回來,再次推出去,再次收回來的。只有往複的不斷進行運動,它才可以稱之為持續動力。

可是,密閉空間中空氣內能是會不斷膨脹,不斷的擠壓活塞只能往出去噴。卻無法收縮回來。這就是一個大問題。

一定有解決的辦法。但是李真暫時沒有想到。覺得自己應該快想到了,但就是抓不住那一點。

很快,有其他的同學也反應了過來。找來了一根管子,將一根樹枝插進管子裡:“如果我的手上的推力代表了蒸汽的推力。那麼我的手將這根樹枝插進管子裡,我只能插進去,卻無法拔出來了……因為如果我的手是蒸汽的力,蒸汽不會收縮啊。這樣就無法實現往複迴圈,無法實現往複迴圈,這就只能産生瞬間動力,但是持續力就是不成立的。”

這同學用了樹枝和管子,代表蒸汽和活塞,所有人瞬間明白了這難題究竟難在什麼地方。

蒸汽只能促使活塞不斷向前推,卻因為不斷膨脹,它無法實現向後推。無法實現反複迴圈。這和原理是相悖論的。

活塞是需要至少兩個動作,才能完成機械能力轉換。這兩個動作就是,向前推,縮回來。再向前推,再縮回來。

但是九州物理院的同學們終於發現,蒸汽機存在的這樣一道難如天塹的難題,簡直就是鴻溝。他們只能想到,這活塞只能做一個動作……就是向前。

“我們要摸著石頭過河,遇見問題,解決問題。大家要有發散性的思維。”

李真朗聲說。

眾人若有所思的回到了自己的位置上,拿出筆記本來寫,記。

然後又開始進行起了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