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於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出生,在不久的將來,當然是我們這本書要重點推出的魯國風雲人物。當然,此時的孔子,還僅僅是一位才三歲的小娃娃,還不懂春秋江湖的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等事,我們還是讓他先慢慢長大吧。

我們對孟公綽的瞭解,卻主要的是從孔子後來的介紹中獲知的。孔子說,孟公綽為人靜心寡慾,為官清正廉潔,是孔子所敬重幾位春秋牛人之一。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孔子是聖人級別的大人物,但他也有自己敬重的物件,具體就是周王室掌管典籍的老子先生、衛國的蘧伯玉、齊國的晏平仲和楚國的老萊子、鄭國的子產和魯國的孟公綽。

這些春秋史料記載過的牛人,他們是誰,淵源何處,有何故事等等,我們當然會慢慢講來。

我們總是說,人無完人,但孔子不這樣認為。孔子認為人是可以做到完美的,完美的標準是什麼呢?

子曰:“一個人,如果他具備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綽的剋制,卞莊子的勇敢,冉求的才藝,再懂得禮和樂,那就可以算是一個完人了。”

問孔子關於人如何成為完人問題的,是孔子的得意弟子子路。子路是個直性子,他對孔子的回答直接表示了懷疑,因為按照孔子所言,這樣的人其實基本上是不可能存在的。

孔子見子路不依不饒,大有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架式,就對子路曰:“其實,如今的完人倒也沒必要達到這個標準。一個人,如果見利而能知義,遇險敢於捨命,處窮而守信,那也算是一個完美的人了。”

孔子曰過的話很多很多,我們這裡也不再做搬運工了,我們感興趣的,是孔子提到過的孟公綽。

孔子認為,孟公綽是一位剋制的人。剋制的人,其實就是“不欲”的人,摒棄慾望,無論是對財富、地位、權力、美女、壽命等都能做到剋制。這在春秋時期,確實是非常難能可貴的,當然,放到現在,更加難能可貴。

不欲的人,幾乎是不存在的。

但孔子認為,孟公綽卻正是一個不欲的人,據說他絕對不追名逐利,絕對不見利忘義,始終堅持潔身自好,獨守清廉,過著簡單閒適的生活。

孟公綽這樣的人,雖然值得孔子尊敬,當然也值得我們尊重,但這樣的人真的是完人嗎?

筆者還是堅持人無完人,孟公綽雖然具備了不欲的美德,但他卻只想著自己過簡單生活,自由散漫,那他的才華又怎麼發揮呢?又怎麼為國家和人民服務呢?

甚至連孔子都認為,孟公綽適合做強者的家臣,不適合做小國的重臣。史料原話是“孟公綽為趙魏老則優,不可以為滕薛大夫。”

趙魏,指的是晉國的趙氏家族和魏氏家族,是孔子時代全世界最有權勢的其中兩大家族。這個老,指的是家臣的意思。滕薛,指的是滕國和薛國這樣的弱小諸侯國。

孔子為何這樣認為?

正是因為孟公綽是一個“無慾”的人,清閒無憂,清心寡慾。無慾的結果,是不思進取,沒有遠大的理想目標,不孜孜以求,似乎是得過且過。

所以,趙氏家族和魏氏家族這樣的強權家族,其宗主都很強勢,都有振興家族的遠大理想目標。他們往往會對家族的重要事項高度負責,絕對不會讓家臣承擔重要責任。

所以,孟公綽作為一個具備高尚品德的人,在趙氏家族和魏氏家族的大家族裡當家臣,應該是很滋潤的。

但是,如果象薛國滕國這樣的小國,國君本身碌碌無為,公卿大夫們要操心的事多了去了,承擔的國家責任也大,這就不適合孟公綽這樣的人了。

這不正印證了那句“人無完人”嗎?

喜歡春秋魯國風雲請大家收藏:()春秋魯國風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