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尚書》古時稱《書》、《書經》,至漢代時稱《尚書》。

“尚”的意思是上、上古之意,尚書即上古之書,是我國最早的一部歷史文獻彙編,記錄的是上起傳說中的堯舜時代、下至春秋中期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君臣談話內容,作者應該為記錄帝王言行的史官。

古時稱讚一個讀書人“飽讀詩書”,這個詩書分別指《詩經》和《尚書》。

《尚書》有兩種傳本,一種是《今文尚書》,一種是《古文尚書》。這是因為《尚書》在秦朝時被列為禁書而被焚,按理是絕版了。但誰也沒想到,有一個叫伏生的儒門弟子,冒著被滅族的風險,將包括《尚書》在內的一些儒家經典書籍偷偷藏在自家房子的牆壁夾層內。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秦末烽煙四起,伏生與大多數儒生被迫流亡他鄉。後來,有一個叫劉邦的牛人平定了天下,建立大漢王朝,伏生終於回到故居,急不可耐去拆牆尋書。令人遺憾的是,由於故居遭受戰火洗禮,大部分經典書籍已經焚燬,其先前冒死抄錄的《尚書》也僅剩下28篇。

伏生把這28篇《尚書》殘本重新予以整理,因擔心留著此書會遭到秦王朝時那樣的災難,於是用心牢記後毀去該殘本。在接下來的日子裡,伏生以熟記的《尚書》28篇為教材,在山東原齊魯一帶以教書為生。由於《尚書》內容太過經典,向伏生學習的弟子越來越多,伏生因此而名動天下。

大漢王朝到了漢文帝時,漢文帝遍求《尚書》而不得,聽說伏生之名後,下令召見。但此時的伏生已經年逾九十,居鄒平養老,根本不可能赴京。如此大儒,漢文帝也不敢怠慢,於是派大臣晃錯赴鄒平見伏生。

伏生年事已高,可能患過中風什麼的,反正連口齒也不清了,全世界唯一能夠聽懂伏生言語的只有其女兒羲娥。於是,伏生口述,羲娥翻譯,總算將伏生手頭的《尚書》28篇給記了下來,經分類整理後,形成41篇,這便是後世所稱的《今文尚書》。

相對這《今文尚書》,當然是《古文尚書》了。有意思的是,據說,古文尚書的面世,與伏生的壁藏尚書同出一轍。原來,焚書坑儒時,孔子後裔也將《禮》、《論語》、《孝經》、《尚書》等經典儒家著作的簡書壁藏起來。

到了大漢王朝時,漢景帝之子劉餘被封為魯王,其王府與孔子故居孔府相鄰。魯王在擴大其王府時,偷偷侵佔了孔子故居的一些地盤,拆除部分孔子故居。誰知這種破壞文物古蹟的惡行卻無意中讓壁藏於孔府的一些儒家經典著作問世了。

但是,由於這些簡書都是先秦字型蝌蚪文字,所以誰也沒辦法讀懂。沒辦法讀懂就有故事了,反正誰也不懂,而且與市面上流傳伏生口述的《尚書》確實有許多地方不同。於是,人們把伏生所傳的《尚書》稱為《今文尚書》,相對應的,孔府壁藏的尚書便被人們稱為《古文尚書》。

由於古文尚書很多人看不懂,那能看懂的當然是人才了。這種人才,相當於後世的古文研究員。古文研究員當然要深入研究,而且歷代都有這樣的研究員。

其中有一位研究員便是東晉時期的豫章內史梅賾,經他研究,據說最終將孔府壁藏的《古文尚書》給完整地翻譯了出來,共五十九篇,而且還有孔子後裔孔安國作傳,頓時哄動一時。

但是,經後來更厲害的研究員研究,如後來的宋代吳棫、明代朱熹以及清代閻若璩和惠棟等大佬的權威認定,證實梅賾搞出來的以孔安國作傳的《尚書》是假冒偽劣產品,系偽造《尚書》。所以,這部《梅氏尚書》最終被定名為《梅氏偽古文尚書》。

但是,哪怕是偽造的,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書中的精品文化令人哪怕明知是偽造的,也選擇閱讀。我們耳熟能詳的那些名言,不知有多少出自這部偽尚書。

如“克勤於邦,克儉於家”,“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逭”等等。

好了,尚書這樣的儒家經典,我們真的應該好好讀讀。當然,現在我們還得繼續講魯國的故事。

喜歡春秋魯國風雲請大家收藏:()春秋魯國風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