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 高雅外交:季孫行父和公子歸生,竟然用詩經搞重大外交?(第2/2頁)
章節報錯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於是,季孫行父想了一想後,對公子歸生嘆了氣道:“其實,不瞞大夫,寡君何嘗不是如此呢?”
然後,賦詩回道:“四月維夏,六月徂署。先祖匪人,胡寧忍予?”
這是一首《詩經?小雅》的《四月》一詩的第一句。四月,即周曆四月,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六月。季孫行父想要表達的,就是我們離開魯國已經很長時間了。“四月維夏,六月徂署”說明時間已經過了好幾個月了,“先祖匪人,胡寧忍予”意思就是我們的祖先都等著接受我們的祭祀,難道你們就忍心讓我們的祖先因為沒有我們的祭祀而捱餓嗎?
這是什麼意思呢?原來,每年的第一天,包括魯國在內的列國諸侯,都要例行祭祀。古時人們篤信自己的先祖和人一樣,都是要吃飯的,否則要捱餓,雖不至於會餓死,但應該會餓成皮包骨頭,從而對後人怨恨,不再後人。而且,這個飯需要有人送的,具體形式就是後人要透過祭祀來實現。
公子歸生一聽就知道,原來你們魯國人想推拖啊。那不行,這麼好的機會放在眼前,自己不好好把握,那要讓國君失望的。那就再出一招吧,於是,公子歸生又故意懷著沉重的心情賦詩道:“控於大邦,誰因誰極。”
這是出自《詩經?國風》中的《鄘風》的一句詩,意思就是我們確實有意向晉國示好,但不知要靠誰來牽這根線搭這個橋啊。
季孫行父是研習詩經的高手,再說當時可以讀的書也就這麼幾本,還有什麼不清楚的?鄭國人擺明了就是希望魯國來幫這個忙!
他看了看魯文公,魯文公也看了看了,最後點了點頭,季孫行父微微嘆了口氣,知道國君願意不辭辛勞為鄭國牽這根線了。當然,人家那麼含蓄,自己也應該有雅緻。
於是,季孫行父吟誦道:“戎車既駕,四牡業業。豈敢定居?一月三捷。”
這是《詩經?小雅》中《鹿鳴之什》裡的一句詩,意思就是戰車都已經準備好了,四匹馬都躍躍欲試,準備好了出發,我們怎麼敢在家中安居?那就去吧,期待著一月能夠有三場大捷。
也就是說,魯國人和鄭國人透過對詩的形式,完成了一次重大外交事項,即魯國同意幫助鄭國赴一趟晉國,向晉國轉達鄭國願意歸順晉國的意思。
公子歸生是什麼人?一聽就完全懂了,頓時大喜,急向季孫行父和魯文公分別行了大禮。
鄭穆公也移步至魯文公面前拜謝,然後是魯文公回禮,
這應該是春秋時期記載較為具體的一次高水平外交活動,雙方都不直言何事,但用當時最高大上的引用借詩喻理的方式,達成了共識。
只是苦了魯文公一行人了,大家撥轉車頭,再次返回晉國,向晉靈公轉達了鄭國的態度。晉國人非常感慨,這位魯侯真是仁德之君啊,為了兄弟國家,不辭辛苦。
要知道,當時可沒有專機專列,魯文公親自赴一趟晉國,從曲阜至絳都,山高路遠,馬路又並非是水泥柏油的,要有多累就有多累。
有人要問,魯文公何苦呢?真的那麼國際主義?
這個倒也真的不是魯文公這個人有多仁義,關鍵是魯國在這些年裡,國際威望還真的不小,尤其是戰勝了長狄鄋瞞部後,許多諸侯都來魯國,朝見的朝見,聘問的聘問,這讓魯文公頓生一種大國擔當的感覺。
確實,如今魯國各方面如魚得水,日子過得不錯的。既然如此,有機會為衛國、鄭國這樣的兄弟諸侯做點事,又是自己力所能及範圍內的,何樂而不為呢?
喜歡春秋魯國風雲請大家收藏:()春秋魯國風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