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速則不達”,典出於此。

但很快,孔子修訂六藝需大量人才,卜商知道後,毅然辭去邑宰一職,一心幫助孔子修訂六藝。

修訂六藝的工作極其艱鉅,上古傳下的經典文獻,內容豐富,各地差異也很大,需要考證的地方很多,這項工作不但需要淵博的知識、豐富的歷史,也需要相當的體力。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身體素質不好的人,根本難以擔當此重任。

卜商不但善詩書、好禮樂、愛易經、長於史,知識儲備非賞豐富,身體素質很好,自然就成了孔子的得力助手。

為蒐集素材,孔子組建了一個以卜商為組長共十四名弟子參加的考察組,赴大周王朝都城洛邑調研,在洛邑的國家圖書館收集資料。

據說,卜商等人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在國家圖書館裡反覆挑選、翻閱、比較,最後共選得“國寶書”一百二十套,為整理和修正六經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為豐富資料,卜商等人又深入民間蒐集散落素材,並進行鑑別、分類、整理編冊。

就這樣,在孔子師徒的不懈努力下,最終完成了《詩》、《書》、《禮》、《樂》、《易》、《春秋》這六部巨著的修訂和編著。

卜商,功不可沒。

卜商直到三十七歲,即公元前471年才結婚生子,這距孔子去世已經整整八年了。卜商有二子,長子卜芹,次子卜判。

卜芹聰慧好學,可惜二十歲時因病去世,卜商老年喪子,時時悲泣,再加上常年油燈苦讀,在七十多歲時竟然雙目失明。

公元前420年,卜商在西河逝世,享年八十七歲,死後葬於準故里,即今山西省河津市東辛封村。

卜商除了在魯國曾擔任過莒父邑宰外,一生都在求學治學,一生都在傳道授業,是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卓越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文學家,是儒家重要代表,甚至也可稱是兵家、法家的始祖。

作為孔門七十二賢之一,卜商勤奮好學、博學多才,他忠於師道、敬重禮樂,他謙虛謹慎、正直無私,是古代君子的典範。

卜商精通《春秋》、《禮》、《詩》、《易》,直接參與了《春秋》編撰,孔子去世後,用心研究《春秋》、積極傳授《春秋》,以致後來有弟子公羊高的《春秋公羊傳》、觳梁赤的《春秋觳梁傳》。此外,其弟子師春在後來仿《春秋》體例編纂了《竹書紀年》。

卜商說過很多影響千年的話,如“四海之內皆兄弟”,“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修身及家,平均天下”等。對了,一直受人非議的“死生有命,富貴在天”這句名言,也是卜商最早提出的。

有人提醒筆者,卜商這個名字太生冷了,應該叫子夏。筆者再三考慮,認為這個意見是正確的。

關於春秋人物的稱謂,筆者本著“自稱名,人稱字,死後稱諡號”的基本原則,為方便理解,適當運用了現代的“你我他”。

如諸葛亮,氏諸葛,名字,字孔明。所以諸葛亮自稱是一般稱“亮”,人家背後稱呼他一般為“孔明”。在三國相關的史料以及小說中,第三人稱稱呼他時,往往是“孔明”,很少用“諸葛亮”。

再如管仲,名為仲,字夷吾,所以第三人稱稱呼他時應該為管夷吾,如同人家背後稱呼他。他只有在自稱時,用到“仲”。

由此可見,第三人稱稱謂古人時,一般稱其字。故卜商,我們給予的稱謂,應該是子夏。

那就整改吧,在接下來,我們就以字而非名稱謂古人的名字,至於前面存在錯誤的,盡力都改過來。

其實,關於稱謂,相關史料記載真的令人費解,比如《論語》這樣的著作中,到處可見孔子稱謂其弟子以名,如稱仲由為“由”,稱顏回為“回”等。

這就不去管了,反正總得有一個自己的原則。

喜歡春秋魯國風雲請大家收藏:()春秋魯國風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