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五一七章 看山是山(第1/3頁)
章節報錯
華夏曆史上,有不少大師,留下了許多寶貴的精神財富。
宋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提出參禪的三重境界: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禪中徹悟,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
簡單點說,就是人生有三大境界。
起初:看山是山。
看一會兒之後,覺得:看山不是山。
看到最後,還是覺得:看山仍然是山。
小時候,涉世之初,我們懷著對這個世界的好奇與新鮮,對一切事物都用一種童真的眼光來看待,萬事萬物在我們的眼裡都還原成本原,山就是山,水就是水。
當我們歷經紅塵之中的誘惑,看到虛偽面具後隱藏著太多的潛規則,覺得自己看到的並不一定是真實的,一切如霧裡看花,似真似幻,似真還假,山不是山,水不是水。
通常來說,更多的人,都能走到第二重境界。
看山不是山。
很多人,都會在這個境界終老一生,教育孩子,對待事物,都是這種看山不是山。
然而,也有極少數人,能洞察世事後反璞歸真,人生的經歷積累到一定程度,不斷的反省,對世事、對自己的追求有了一個清晰的認識,認識到“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麼,要放棄的是什麼,這時,看山還是山,水還是水,只是這山這水,看在眼裡,已有另一種內涵在內。
“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
“世本是世,無須精心去處世。”
華夏佛家,甚至華夏思想界,看山是山的禪理都影響深遠,方雲對其也有較為深刻的理解。
如若不是有著華夏特殊的精神核心,如若不是有著華夏特殊的歷史傳承,說實話,方雲還感覺不到自身的變化,也不會這麼快就悟到“還虛還實。”
還虛還實的原理就是“看山是山。”
但還虛還實跟看山是山完全是相反的視覺。
看山是山,是我去看山,然後在不同的時候,根據自身的思想境界產生的一些感悟。
看山的是我,感悟的也是我。
這是一個主動的過程。
還虛還實則完全不同,這是一個被動的過程,是“我”被別人看的過程。
修煉還虛的是我,但是觀察我這還虛狀態的卻是別人。
簡單點說,修煉還虛,方雲要讓“別人看方雲是方雲、看方雲不存在、看方雲還是方雲……”
沒錯,這就是還虛還實的真諦。
至強分神修士,給人的感覺,就是客觀存在的,是實力極強的代名詞,是一方霸主。
這其實也就相當於剛剛踏入還虛境界的時候。
此時,別的修士看到方雲,都會感知到方雲的強大,不少修士甚至會頂禮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