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頭子當然認字兒。

這個結論是在邢傑在地上歪七八扭的寫了幾個通俗易懂的甲骨文之後,才證明出來的。

老頭子的眼睛當時就亮了。

別看他倆都是高手,前段時間的交流,使得兩人都是累的氣喘吁吁。

媽蛋啊,很難想象這要是在古代,十里不同音,八里不同俗的情況下,要是還都不認字兒,交流起來是一件多麼痛苦的事情。

不說別的,這想說明一件事兒就得像在跳大神,連比劃帶跳舞的,請人吃個飯就得比劃上半天。難怪史前時期的人沒胖子,食物不足再加上交流困難,這卡路里還不是嗖嗖的燃燒啊。

要不是瞎貓撞死耗子這樣的靈光一現,邢傑在地上寫下了‘人口手,山石田土’這些甲骨文中的大眾文字,讓老頭子興奮的連連點頭,表示自己認識。

邢傑想問清楚老頭子整件事兒的前因後果,難如登天。

沒準最後的後果還是要麼被累死,要麼邢傑自己急的撞石而死。

這特麼不是難為人嗎?

中國古代的文字最早的就是甲骨文,但是說白了,這些文字究竟代表了什麼含義,那也是後世的學問大佬們連蒙帶猜才終結出來的,意思能夠猜個大概,但是究竟那個字兒怎麼念,沒一個人知道。

畢竟時間太長了,文化的斷層也太厲害。

拿出什麼樣的文章才能大家都比較熟,而且內容大家也都知道?

這樣對比下來,簡體字和甲骨文,金文大篆之間的換算也等於找了個標準。

簡單地說就是找了個字典!

是找《三墳》《五典》?

還是找《八索》《九丘》?

可是這東西誰也不敢說自己手中的就是真正的善本。再說這些書籍艱澀難懂,放到邢傑手中邢傑也看不懂啊。

就算是要當字典,最起碼也要弄個新華字典放在手中,因為會用啊。你給他弄本民國二十五年的四角號碼字典,累死他他也查不出來啊。

可是兩個人之間相差的年代實在是太過於長久,萬一中間這些東西被改過了又該怎麼辦。

“傑哥,你想的太多了。你手中有什麼資源直接給他看不就得了?他挑中哪個就是哪個。反正你也只是做個參考就是了。”彪子靠在沙堆上有氣無力的說道。

邢傑也是長嘆一聲,學藝不精,別無他法,只能如此了。

這要是李四石或者自己的老丈人在這裡,那還不興奮的暈過去?能夠和一個幾千年前的古人直接交流,這對於他們的學問研究有著多大的幫助?

掏出平板,直接就調出了手中的所有資源。那些史前遺蹟沒啥好看的,關於中國到目前為止發掘出最早的古籍,應該就是1983年在湖北荊州郭店挖出的那批竹簡。注1)據考證,那些竹簡都是春秋戰國時期的珍藏。雖然距離這老頭也有一段距離,不過這也是唯一的一批能夠圓滿翻譯,沒有太多猜想的古籍了。

真要是拿出一大批的甲骨,就算這老頭能夠認得,邢傑也不認識啊。

那還有個屁用?

簡單教會老頭怎麼看平板,邢傑就坐在一旁開始等待。

希望有用吧,這批竹簡都是邢傑的老丈人帶領著自己的學生在郭店挖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