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後宮干政(第1/2頁)
章節報錯
看著成敬蒼老的身影,朱祁鈺眼中流露出一絲期待。
成敬抬起頭,很平靜看著朱祁鈺,然後緩緩說道:“老奴覺得以不變應萬變。”
朱祁鈺愣住了,他以為成敬會想辦法破壞這樁婚事,可是沒想到成敬居然會給他這樣一個答案。
以不變應萬變?那就是什麼都不做。
朱祁鈺急了。
“這怎麼行,萬一……”
話說到一半,就被吳太后打斷了。
“皇兒。聽成先生把話說完。”
朱祁鈺閉口不言,但臉色卻變得有些難看,很明顯他並不認同成敬的話。
成敬依然是那副不悲不喜的模樣,他緩緩的說道:“皇上,老奴斗膽說一句,您多慮了。這樁婚事幾年前就定下了,要不是去年那場變故,他們兩個已經成親了。如今那邊舊事重提,於大人就算心裡再不願意,也必須咬著牙答應下來。因為一旦悔婚,於大人一世清名就毀於一旦,您讓於大人以後如何在朝中立足?”
悔婚,特別是在親家已經落魄的情況下悔婚,就算是在民間都會讓人指指點點的。于謙真要是悔婚,那麼勢必背上嫌貧愛富之名,這對於他的聲譽會有極大的影響。
“先生的意思是于謙答應這門婚事只是迫不得已,不代表他會倒向那邊?”吳太后臉上露出了笑容,她很敏銳的抓住了問題的關鍵。
成敬很平靜的說道:“沒錯。太后別忘了,當初土木堡大敗,太上皇被俘,那邊其實是想擁立太子登基的。是於大人率領群臣入宮,搬出祖訓,以國賴長君為由,這才扭轉乾坤。”
土木堡大敗,皇上被俘,朝野上下亂成一團,于謙率領群臣入宮面見孫太后。孫太后深明大義,當機立斷,擁立郕王朱祁鈺登基,抵抗瓦刺大軍,避過滅國之禍。
這是朝野上下一致的說辭,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朱祁鎮有兒子,孫太后怎麼可能不讓自己的孫子登上皇位,而選一個罪婦的兒子做皇帝呢。
擁立太子登基,自己在幕後掌控朝局,這是孫太后一開始的打算。
別以為這是孫太后異想天開,事實上在明朝,幼子登基,後宮和內閣共同治理天下,這是有先例的。很巧的是,這個先例就發生在朱祁鎮身上。
朱祁鎮九歲登基,主少國疑,所以朱祁鎮的奶奶,孫太后的婆婆當時的太皇太后,不得不站出來主持大局。
這位太皇太后很有本事,在她主政期間,內政方面重用楊士奇,楊榮,楊溥,實行仁政,讓百姓修養生息。這三位楊大人後世被人稱為三楊,是明朝有名的賢臣。
在軍事方面,太皇太后沒有像其他皇帝那樣,對手握重兵的武將心存猜忌,反而重用英國公張輔。
張輔戎馬一生,永樂帝朱棣在位時,大明西南邊民風彪悍,屢生叛亂。張輔三戰交趾,四平安南,威震天下,讓大明西南邊平靜了幾十年。之後更是跟隨朱棣五徵漠北,戰功彪炳。在張輔的努力下,大明軍隊兵強馬壯,不然多年以後朱祁鎮御駕親征時,哪來的幾十萬大軍。
雖然皇帝年幼,但朝中文有三楊,武有張輔,大明國運反而蒸蒸日上。
太皇太后不但國事處理得井井有條,後宮同樣盯得很緊。
當時發現王振不安分守己,屢有干政之事。太皇太后大怒,叫來王振,先大罵一通,然後命人當場格殺,最後因為朱祁鎮這個皇帝跪地求情,王振這才逃過一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