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關系,先放一邊,等大家充分論證了這個方案的可行度後,我們再來研究製造這臺粒子加速器。

所以一項科研成果能夠成功,除了依靠科學家的大腦之外,還需要大量的金錢來支撐。有時候為了一個小小的測試,就有可能花掉一筆天文數字的資金,而且大多數時候還沒什麼卵用。

國外為什麼那麼多實驗室破産、倒閉,因為缺贊助金啊。

好在現在以林風的資産,還能滿足目前的實驗經費需求,整個地球目前也只有他和少數國家,能夠支撐起如此龐大的研究經費了。

有了分子結構模型,這些博士生們總算有了眉目,開始把重心轉向如何生成和製造這種化合物。

三天之後,包括司馬莉莉在內,每個小組都拿出了一套方案,然後大家坐在一起討論可行性。

這些博士生們年齡大多在十七八歲,年輕氣盛,對於自己的觀點堅持不放,經常爭論得面紅耳赤,大有一言不合就捋袖子幹架的氣勢。

就連司馬莉莉這麼好脾氣的人,都不止一次拍了桌子。

有句話怎麼說來著,只有思想的激烈碰撞,才能産生出智慧的火花。

討論了整個星期,最後的方案才最終確定下來。這不是哪一個小組的方案,而是透過這幾天的不停爭吵、論證、修正之後,大家共同的智慧結晶。

林風覺得科研人員真的很辛苦啊,一個小小的電池而已,從開始到現在一共花去了半個月才把初步方案定下來。

方案有了,如何實施才是最大的問題。

方案都是紙上談兵,消耗的也就是腦力和墨水,但實施卻是要花錢買裝置、買資源。

以司馬莉莉“研究過程不計成本”的理念,林風又一次掏足了腰包,光是市面上能夠買到的裝置就花了他幾千萬,還不惜挖了一條長長的隧道,從附近一個小型發電站牽來一條高壓電纜,再加上一個小型變電站。

他算是明白了,元首大人看似給了他幾十個天才、國寶,實則是在坑他的錢啊。

別看這些家夥年齡不大,花起錢來那可是一點都不心軟,再貴的裝置儀器,一要就是雙份,一個用,一個備用,簡直就是得到了司馬莉莉的真傳。

全靠購買還不行,在司馬莉莉的帶領下,這些生活能力極差,工作能力卻極強的天才少年少女,還自己組裝了幾個體積很大的裝置,隨便一個耗資都是千萬級別的。

各種裝置都安裝在一個巨大的車間裡,實驗室深在地下,頭頂是茫茫大山,所以只要有盾構機在,就不存在場地不足的問題。

電源接通後,整個車間到處都是燈光閃爍,各種散熱裝置嗡嗡作響,地上隨意地排布著大捆的電線、訊號線,讓林風有種來到電影片場的感覺。

作為老闆,他有權知道整個製作流程長達312道工序,每一道都有著無比嚴格的要求,換了是他自己,很有可能就直接放棄了,誰特麼愛做誰做去吧,老子不受這份罪啊!

但在司馬莉莉帶領下的這些年輕的博士生、研究生們,卻像是打了雞血似的,人人都顯得無比亢奮。

超級電池啊,全世界的科學家花了一年多都沒有攻克的難題,到他們手中只用了20天就開始進入試生産流程,怎麼能讓他們不激動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