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5章 這是我的優勢(第1/2頁)
章節報錯
李赫對寧昊導演說,等過了今年,也就是2001年,他會給寧導一個好的劇本,再給他300萬,讓他拍一個很有意思的電影。
李赫說這個話,是有底氣的。
雖然,要說李赫現在有很多錢,這還真不算。
他的家園科技盡管潛力巨大,但潛力,目前也還只是潛力。
現在,不管是站,還是導航站都已經具備了自身的造血功能,而走到這一步,認真算來,也就用了一年多的時間。然而家園中文剛上線的時候,包括幾大站主在內,所有的人心裡都沒底,雖然投錢的是李赫,但他們反而沒有李赫那麼樂觀。
他們在為理想奮鬥,但他們都知道,理想,從來就不是那麼觸手可及的東西。
尤其是在李赫明確表示不同意站接受廣告的時候,大家都覺得他太樂觀,不要廣告,站還拿什麼盈利呢?這個時候的閱讀是不收費的,讀者不花錢,站卻還要支付給作家稿費。即使這個時候絡寫手的稿費還很低廉,像李凝風那樣的,更只能賺點房租錢。但單個的稿費再少,也架不住現在站的簽約作家很多。
其中還有不少作者,是李赫指明一定要留住的。為了留住這些作家,站開出的稿費自然要比別的站高。
這就讓站主們很揪心,覺得李赫這種輸血式的投入隨時都可能斷裂。好不容易,李赫同意接收了一些廣告,但要求也很苛刻,比如要簽長約,比如廣告位、廣告時段的設定,比如不能幹擾站的正常活動等等,限制太多,以至於許多原本有意的商家都打了退堂鼓。
站主們覺得願意這樣打廣告的人幾乎就沒有,就算有,也會很少,少到很難養活開支越來越大的站。他們覺得很揪心,但是揪心之餘,他們的工作單純的多,似乎只要關注作者作品的數量質量以及站的執行就可以了,所以揪心之外又多了許多感動,因為他們可以感受得到,李赫是真把站當作了自己的理想和事業,而不只是一個簡單的圈錢的工具。
他們不知道李赫為什麼對站有那麼強烈的信心,但毫無疑問,他比他們都看得準。
由於家園中文的橫空出世,到目前為止,李赫記憶裡的點娘、幻劍都沒有出現,雖然其他的站也冒出來不少,但家園一統天下的格局幾乎已經被業內人士所公認。
讀者倒是不會去管那麼多,只要站的書好看就行,一個跟一個,更多的人湧到了家園。在這裡,他們可以找到各種分類,各種題材各種風格的。尤其是玄幻、仙俠、修真這些後來保持了長久的火熱程度的門類,家園甚至把三少都絡在了其中。現在的家園,就像一個孵化器,吸收了大量的關注和能量,隨時都可能孵化出一個讓所有人都大吃一驚的新東西。
不管是外界,還是家園的內部人員都心潮澎湃的等待著這一天的到來,可以說,一旦家園破繭而出,李赫也好,站本身也好,都將成為焦點,更直接的,是會獲得幾何數字一般增長的財富。
但現在,李赫本人能從家園拿出來的資金,幾乎是沒有的。
他的導航站同樣如此,盡管有著名的12直到2001年,仍然處於一個早期的發展階段,它的影響力也遠沒有達到和前者分庭抗禮,但相去不遠了。
作為一個重生者,李赫比那些實實在在的創業者,還是有著無可比擬的先知優勢的。
123從顧客角度出發,貼身打造了一個健康的主頁,李赫的主頁配色請了專門的色彩師配色,營造了一個暖色調和冷色調配合絕佳的頁,讓人在長時間面對電腦的時候盡量降低眼疲勞,給你一個無法拒絕的理由。同時他毫無抄襲心理負擔的延續了123傳統而簡單的版式,讓人一目瞭然,不再讓人感覺無從下手。123的風格,讓分類欄目更加清新簡單,當你開啟123上導航的時候,沒有人會去點選它的分類欄,左邊那個寬寬的側欄幾乎成了廢品,而這裡,卻成了使用者選擇123的另一個非常有力的理由。
123的廣告收入,在李赫的精挑細選和苦心經營下,沒有走別人從幾十塊到幾百塊再慢慢增加到幾千上萬塊的道路,李赫的123,從接廣告開始,每個月就至少有幾萬塊錢的收入,而且增長的速度也非常快。如果他滿足於導航站的廣告收入的話,他已經可以很悠閑的在學校裡當一個富有的文藝小青年了,不過,他還是忍住了那種過悠閑日子的懶惰苗頭,把導航站的收入,全部都轉投到家園中去,用導航站的收入,去彌補家園稿費發放的缺口。
所以,真要說錢,站讓李赫看到無盡的未來,可眼前看得到也拿得到的,是他的家園制藥。
李赫最開始買下家園制藥長的時候,並沒有真心打算經營這個私人小廠。他那時的目標很明確,就是借買下那個廠的空殼,來買下那塊地,坐等幾年後新區建設拆遷致富。不過買下藥廠後,李赫發現廠內的設施裝置都比較完善,出於對趙陌留下的祖傳跌打酒的親身體會,他才萌發了把趙家的跌打酒製作成噴霧劑的念頭。
在得到趙陌授權的藥方後,李赫又和醫學博士張遠浩進行了深入的溝通,得到張遠浩技術上的保證,試生産了氣霧劑版的治傷良藥,並且,獲得了成功。直到這時,李赫才想要認真的經營一下這個買下來的倒閉工廠。
剛剛好,他還趕上了奧運會。藉助於一個賽前完全不被人們熟知的羽球世界冠軍,以及家園制藥開發出來的“金珠玉露”本身出色的療效,在奧運會後,家園制藥真正恢複了生機。新開發的金珠玉露沒有花費大額的廣告投入,就已經獲得了相當可觀的訂單。訂購産品的是省城幾個有名的藥品經銷商,這些商人敏銳的嗅覺,也大大的激發了家園制藥長從廠長到工人的生産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