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炊?”

我一愣。

那不就是在野外自己做飯吃嗎?這有啥好玩的?

我沒明白他興奮的點在哪兒啊……

但不止是王大春,他其餘那些小弟們也都很高興地討論著,到時候要帶什麼食材和廚具等等。

我聽了之後,才大概明白了。

兩河區中在每年的九月底,會組織新生前往川江邊的開闊河灘地上野炊。

這既是為了體驗一下大自然,加強動手能力,也是培養同學之間團結合作。

那個年代,其實比較繁榮的大鎮、縣城裡的孩子們,已經對農村鄉下沒有太多概念了。基本上,日常很難接觸到一些田野裡的知識。

比如王大春,這傢伙就連小麥和水稻都分不清楚!

所以學校的這種組織集體野炊,也算是當時的“素質教育”手段之一了。

很多城鎮裡的殷實人家,都還是比較支援的。

當然像我這種從小就在遠離城鎮的鄉下農村長大的娃兒,一天到晚都在山野中到處跑。和別的小夥伴經常在野外弄點東西來吃是常有的事。

先大家一起挖個土灶,用枯枝生一堆火。

然後菜田裡掐點兒嫩菜,水田裡扣點黃鱔泥鰍,河裡摸點兒魚蝦……直接用陶罐來煮著吃,或者薄薄的石板來煎著吃。

上面撒點兒家裡偷來的鹽巴,或者抹點香油。

味道還是非常不錯的!

不過因為從小玩兒多了,也就沒太把這“野炊”當成一種巨大的樂趣放在心上。

沒想到對於城鎮裡的少年來說,這竟然是能夠提前一天就激動著討論的事。

而且不止是王大春這夥人,周圍一起往學校去的學生,也都三三兩兩聚在一起,說的也全都是野炊的事兒。

“好吧,城裡人真會玩。”

我聳聳肩,有些無奈地想著。

對那個時候我的來說,兩河鎮,已經算是城裡了!

至於縣城和真正的市裡?

我還沒去過呢!

也就因為這事兒,明顯感覺到全班大部分同學都心不在焉的。

連一向認真的姚楠,我都發現她上課開小差,在作業本上寫著明天野炊要準備的一些東西……

只有我,還是認認真真聽課、做筆記。

倒不是真有多熱愛學習,純粹是被逼無奈——誰讓我有個對此這麼重視的師父呢?

……

第二天,週五,不上課。

整個初一年級共五個班的人,都直接帶著各種食材、廚具、調料等東西,在大操場上集合之後整隊。

然後就在初二和初三年級學生羨慕目光的注視下,被各班的班主任和其餘老師帶領著,有序地出了校門,一路往鎮子北面的郊區而去。

兩河鎮,之所以得名,便是因為有兩條河從鎮內蜿蜒而過。

其中一條流經鎮子北面,另外一條則是流經鎮子西面,並且在兩河大橋位置交匯在了一起。

幾百年之前,兩河鎮最早的居民們就是在這兩條河邊臨水而居,漸漸的,就變成了地扼川渝交通的重鎮。

這兩條河的源頭,就都是在鎮北方大約兩公里之外的川江!

我們野炊的地點,就是在已經廢棄的川江碼頭後方的大片鵝卵石河灘上。

一路上,其他人歡聲笑語,我則是陷入了回憶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