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也可以叫營養均衡一點的外如蓋碼飯之類的吧。”

“肯德基好吃啊,我當然天天想吃。”

洛南越發覺得對這孩子無語。明明知道自己做錯了,還理直氣壯地繼續做。

他耐著性子,保持著微笑,盡力不去評價陶嘉豪,說道:“至少你可以理解,她的嘮叨是出於關心。”

“誰要她關心了?真的關心我就給我買膝上型電腦啊,真關心就給我爸買輛車啊,這樣我們出門就不用騎電動車了,電動車多不安全啊,”陶嘉豪不耐煩地說,“如果你只說這些東西,我就走了啊,這些沒什麼好說的。”

洛南開始發愁。這個該死的熊孩子,油鹽不進,該怎麼給他做諮詢?如果是黃耀昆老師,或者林培英老師在這裡,會怎麼給他做諮詢?這麼小的孩子,不太適合催眠療法,得另闢蹊徑才行。

認知行為主義療法也不適用,這種年齡的小孩子心智還不成熟,沒有成年人的認知能力,太過自我中心,難以修正他們的認知。

精神分析見效太慢,自己必須在幾次治療後就基本解決陶嘉豪的問題,否則就會輸給程廣利。

人本主義療法的見效也比較慢。

左思右想,洛南無奈地發現,自己還是隻能依靠神級催眠術。

去找到一個合適的念頭進行強化。找到那個能顛覆乾坤,能讓陶嘉豪産生迅速轉變的念頭。

在接下來的諮詢中,洛南一邊和陶嘉豪對話,一邊一直運轉著體內的氣,感應著陶嘉豪的念頭。

每個人的念頭都是紛繁複雜,即使是陶嘉豪這麼小的孩子也不例外,幾乎每秒都會冒出幾個念頭,有的轉瞬即逝,甚至都沒被意識到,有的則會延續一段時間。

在這樣全力的感應下,洛南體內的氣迅速地消耗著。然而他卻一直沒有發現適合強化的念頭。

陶嘉豪也表現得越來越不耐煩,似乎隨時會中斷諮詢,揚長而去。

洛南心裡焦急,但這種事欲速而不達,他只能按捺著,耐心地繼續感應。

終於。在洛南問了一句“現在你經常逃課,成績下降,和班上同學也不怎麼聯絡了,這樣的生活方式你滿意嗎?”之後。

陶嘉豪回答說“還行啊,我覺得挺滿意。”但他同時也産生了諸多紛雜的念頭,其中有一組念頭跳了出來,吸引了洛南的注意。

“其實我不滿意,但又能怎麼樣。”

“我是想成績好點,但不可能像以前那樣學習了。”

“遊戲太好玩了,還有那麼多好看的電視。”

“不過不能這麼下去了吧,我還有那麼多想做的事。”

“這不像我,我不該是這樣子的!”

洛南抓住這最後一個念頭,全力強化。

陶嘉豪突然哽咽了一下,眼淚開始止不住地流下,然後嚎啕大哭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