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鐸並非信口胡說。

食人魚雖然在河流中橫行無忌,但也有令它們無可奈何的存在。

其中之一就是刺鯰。

刺鯰外形跟清道夫魚有點類似,渾身長滿著針刺,一旦被食人魚盯上,就會浮到水面吸一大口空氣,讓針刺立起來,這樣一來,即便是食人鯧,也無從下嘴。

還有巨骨舌魚。

這傢伙也叫海象魚,成魚體型可達2至6米,頭骨由遊離的板狀骨組成,口大,屬於殘存的古生淡水魚類。

它以小魚為食,有時也會捕食小鱷魚,和食人鯧完全不是一個噸位。

這還是魚類,要知道亞馬孫河裡,可不僅僅只有魚類這麼簡單。

還有黑凱門鱷、森蚺、巨獺、電鰻等頂級捕食者。

鄭鐸一路上說了很多有關亞馬孫河流裡的生物,直接給一些觀眾說得雞皮疙瘩豎起來,這哪是河流?分明是鬥獸場!

“河裡這麼危險,走水路真的好嗎?”有觀眾不禁發問。

“沒事,亞馬孫河流域很廣,不是所有的捕食者都扎堆的,只要確保木筏足夠堅韌,能抵擋住水流衝擊就好。”

鄭鐸笑著解釋了一句。

但最關鍵的他沒說,即便運氣不好落入水中,真要是有哪個不開眼的傢伙找上他,誰是獵人誰是獵物還不一定呢。

……

兩天的時間轉瞬過去。

這段時間,鄭鐸把主要精力用在砍伐輕木樹,以及木筏的搭建上,除此之外,便是補充其他種類的食物。

畢竟要在這裡生存一個月的時間,總不可能一直吃燻肉。

像是味道澀甜像柿子的野果,能補充水分的植物根莖,也需要採集一些備著。

甚至為了捕食河流中的魚類,鄭鐸還編織了幾個竹簍,進口大,出口小,放在水中願者上鉤。

總之,營地附近一帶,都探索得差不多了。

木筏那邊的進度,也完成了十之七八,最後再用藤蔓二次固定,給兩邊的浮筒打個手腳架,就算齊活了。

雖然鄭鐸依然沒有探測到磁場的變化,但在這裡待了三四天的時間,也該繼續前進了。

不過,就在他一鼓作氣,準備把木筏的進度趕出來時。

雨林中下起了雨。

從起初的雨絲,經過半天的發酵,最終成為了瓢潑大雨。

頓時,整個雨林籠罩在了水汽之中,三米之外看不見全貌。

在這樣的野外,下雨是很危險的。

一旦淋溼感冒,缺醫少藥,後續會伴隨著一系列的麻煩。

雨林中喜換溼氣的動物也會更加活躍,比如背後有花紋,像綠豆大小的蚊子。

所幸,鄭鐸有先見之明,在雨勢還小的時候,就放下手上的工作,開始搭建避雨棚。

避雨棚很簡陋,只是在地上搭出一個足球門框一樣的三角形區域,背部先用藤蔓固定,然後找來寬大的葉片鋪滿擋雨。

“不知道這雨要下多久。”

鄭鐸躲在雨棚中,抬頭看著陰沉沉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