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 那便一去不回(第1/2頁)
章節報錯
北塞自古便一直重視其軍事制度,四大汗國擁兵自重,幾百年都未有一個強人能統御整個北塞。直到如今金帳汗國的拖雷汗上臺,用幾百年家族積蓄下來的鐵騎打服了另外三大汗國,在斡難河源接受諸王的擁戴,登上大汗之位。
他一上臺不僅重整軍事制度,更是在弟弟呼必賚的建議下,吸收中洲昭德王朝的中央集權軍制,逐步建立了一套比較完整的、具有自身特色的指揮體制和戰爭動員制度。
最直接的體現是新制度下,打通了底層士兵向貴族階層進階的道路。軍功以人頭形式記錄,規定斬首一級賞銀三兩並記下下等功一次。
這樣的重利引誘下,兵士的積極性異常高昂。
但也發生了不少問題,貴族為了打壓賤民階層的崛起,竟做出了殺良冒功的舉動,殺一些毫無抵抗的老幼婦孺割其左耳充人頭。
為了整頓這樣的不良風氣,一氣之下拖雷大汗殺雞儆猴,將察合臺俊俊這一支本是王屬的貴族連根剷除了。
此舉一出,雖引起了其餘諸王的不滿,但贏得了全軍甚至整個北塞百姓的讚譽,一時間主動參軍的人有了平日裡的三倍之多。僅僅兩年時間,拖雷大汗就拉扯出了一支號稱百萬的軍隊。
因此,來兩朝邊境練兵的將領也多了起來,使得大將軍王典國重新佈防了北線,抽調了五十萬大軍駐守北線各關卡烽燧。就連桓尢鸛所在的黑羽役,僅有十萬人都派了四萬人前來。
自古亂兵出名將,如此一來,兩朝都湧現出了大批優異的年輕將領。
昭德王朝桓尢鸛在內,總共出現了十三名善於領軍的年輕人,被王典國譽為北線十三太保。
其中為首的是天行學宮出身的王典國小兒子王麟,得讚譽為書生守國門第一人,世稱麒麟才子,名噪一時。
而北塞方面,雖不如中洲人才濟濟,卻也出現了九位年輕將領,被中洲人戲稱為九獸。天行學宮有心的讀書人甚至做出了《九獸南吞》的預言,以金豹、郊狼、路豺、蒼狐、丘貉、野狗、雲豹、藪貓、猞猁九獸類比,分析其未來的進攻行動。
天剛亮,桓尢鸛就將張東昇帶回了行營之中。
這次他帶來塞外的有四千人,與上次不同,這次無一不是身經百戰的老卒。
桓尢鸛沒有絲毫歇息,便領軍向北賓士,這四千黑羽役是桓尢鸛一手調教出來的,名為風驍營,最擅長長途奔襲。而且清一色裝備精良,雖屬輕騎,但頭盔、胸甲、馬戟、弓箭、制式陌刀一樣不含糊。
行軍要比單人騎馬慢很多,而且馬不可能連續奔跑幾個時辰,那樣就算是一匹好馬也得廢。之所以桓尢鸛的騎兵能長時間的奔襲,是因為他行軍上路前按一人三騎的配置帶上了足夠的馬匹。
每隔三十里便一換,留下一隊伺候馬匹吃草飲水,待休息好了,立即趕馬跟上。
經過一天的奔襲,沒有一人看起來十分疲乏。
行軍期間本不斷的有斥候來報,賓士到夕陽西下時分,已經奔出去九十里地,忽然再沒有斥候傳來訊息。
此地正是陰山山脈腳下,因為初春的到來,四周的草足足長得有馬匹這麼高。
曾經有許多的牧民把這裡當成最好的牧場,所以北塞有歌唱到:“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這首歌通俗易懂,所以傳唱很廣,就連許多邊境上的中洲人也會偶爾唱唱,不管北塞也好,中洲也罷,在連年征戰中對和平的渴望都是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