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庫拉什自己,這個戰爭期間的傳奇騎士卻又回到了他在鄉下的農莊,雖然有很多人聞名拜訪,但是每次他不是正在地裡和農民們幹農活,就是不知道跑到什麼地方去打獵了。

似乎這位傳奇般的騎士,真的已經決定安心當個地主了。

2天的時間讓亞歷山大知道了不少事情,所以當他離開薩格勒布的時候,他只是讓陪同的當地貴族給赫爾瓦留下了對他問候的口信,卻沒有留下其他什麼片言隻語。

亞歷山大相信這也是赫爾瓦希望看到的,否則不論他說什麼,都有可能會被那位國王視為是對他的指示吩咐。

一個人一旦心裡有了成見,那麼就往往不能再用常理揣測。

瓦拉幾亞公國,因為弗拉德三世的嗜血殘忍而被人視為恐怖之地的特蘭西瓦尼亞,這裡的天空似乎因為採佩什家族的過去總是籠罩著一層若有若無的陰霾,當亞歷山大的軍隊經過時,他們難得的受到了冷遇。

採佩什在特蘭西瓦尼亞的聲望很高,而之前在布加勒斯特發生的事讓當地人對索菲婭不由產生了一種難言的敵意,這種敵意也自然而然的牽連到了亞歷山大的身上。

這倒是讓亞歷山大對索菲婭沒有選擇在特蘭西瓦尼亞留下來感到滿意,畢竟在一個到處都充滿敵意的地方長期停留是很不明智的。

而現在索菲婭更是以懷孕期間需要更好的照顧為由,長期駐留在了布加勒斯特。

而且就是在急匆匆的趕路當中,亞歷山大也可以從當地人的議論裡聽到一些傳言,似乎已經有瓦拉幾亞的貴族向女大公提出建議,遷都布加勒斯特。

提出這些建議的是一些如今在瓦拉幾亞公國裡頗受重用的希臘人,這些人顯然依舊憧憬著當初東羅馬輝煌時代和對巴爾幹的統治。

亞歷山大甚至能夠想到遺老遺少們建議遷都布加勒斯特的真正目的,很顯然他們希望藉此機會慢慢消弭掉瓦拉幾亞人對女大公的影響,同時這些人或許還惦記著重新恢復羅馬榮光,畢竟布加勒斯特位於多瑙河三角洲平原的中心,那裡不但有著便於灌溉的廣大農田,可以為將來的軍隊提供足夠多的糧食,而且如果可能,或許這些人還夢想著有一天南下保加利亞,統一巴爾幹,再造羅馬帝國。

對於希臘人這很有上進心的想法,亞歷山大倒也能夠理解。

恢復羅馬時代的榮光對很多人來說就如同一個雖然永遠無法實現,卻決不放棄的夢想,只是時代畢竟已經變了,所以亞歷山大也只能對那些人的執著在精神上表示支援和讚許了。

不過定都布加勒斯特,這個決定亞歷山大是很支援的。

歷史上很多年之後瓦拉幾亞公國就是把布加勒斯特作為了他們的首都,只是那個時候的瓦拉幾亞已經成了巴爾幹的孤島,大批因為奧斯曼人入侵而被迫背井離鄉的正教徒把瓦拉幾亞當成了最後的避難地,蜂擁而入的人口給瓦拉幾亞帶來了大量的勞力和眾多人才,這讓瓦拉幾亞一度成為了人們心目中抵抗奧斯曼入侵的明燈,

但是那個時候卻已經太晚了,孤木難支的瓦拉幾亞最終淹沒在了奧斯曼人的蔓延整個東歐的征服浪潮之下。

現在的瓦拉幾亞依舊成為了基督世界抵抗奧斯曼帝國的前線,可不論是瓦拉幾亞,還是作為強敵的奧斯曼帝國,都和之前不同了。

選擇布加勒斯特做為首都,對瓦拉幾亞來說只是比歷史上上早了些年,而對亞歷山大卻是有著截然不同的意義。

亞歷山大帶領的巴爾幹衛隊當中很多人因為踏上了家鄉的土地而顯得頗為激動,這些原本來自鄉下村莊裡的農夫如今穿著整齊的軍服,披掛著閃亮的甲冑,佩戴者樣式相同的鋒利武器,甚至即便是經過長途跋涉,他們的靴子看上去也只是骯髒卻絕不破舊,這就讓他們在行進的時候不由的挺直了腰板,當看到路邊有女人張望時,更是一個個昂首挺胸,有些還時不時的捻一下上翹的鬍鬚,似乎這樣就能讓自己看上去更威風些。

布加勒斯特平原位於多瑙河三角洲的上游,廣袤肥沃的土地為棲息在這片平原上的人民提供了豐富的食糧,也成為了巴爾幹半島上最大的糧倉。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雖然要比往年更冷些,但是春天的氣息依舊已經染遍了平原,到處都是奼紫嫣紅的野花讓整片平原看上去就如同看不到盡頭的彩色海洋。

從登博維察河上吹來的冷風還有些冰涼,而亞歷山大的身上卻是火熱火熱的。

布加勒斯特已經近在眼前,而他的心卻更早的已經飛向了城裡的王宮。

從瓦拉幾亞的使者那裡亞歷山大已經知道索菲婭已經下令把布加勒斯特城堡闢為瓦拉幾亞的夏宮,只是從入冬開始就再也沒有返回做為冬宮的特蘭西瓦尼亞,只從這種舉動就已經說明了索菲婭其實已經下了遷都的決心。

這讓亞歷山大都多少有些意外,他想不到索菲婭會在這麼短短時間裡就能夠適應如今的身份,甚至還能做出遷都這種重大決定。

畢竟雖然之前她一直被奉為希臘公主,可是名義上的精神領袖和統治國家的大公是截然不同的。

布加勒斯特顯然已經知道了亞歷山大的到來,當他的隊伍剛剛越過城外近郊那座矗立著著名的布庫爾教堂的小山時,一隊騎兵迎著他們遠遠馳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