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靈發現很多仙神將糧食看的太輕了,這其中有很多原因,比如仙神的力量強大,輕而易舉便能獲得食物。

在蘇靈故鄉中也是如此,故鄉中不僅擁有出色的糧食培育技術,還有諸多大產量的糧食品種,比如玉米、小麥、水稻、土豆……

再加上強有力的秩序力量支援著基礎設施的運轉,才將糧食的價格壓下去。

讓人慢慢忘記了,其實糧食屬於戰略物資。

不管是哪個時代,或者哪類群體,糧食都是重中之重。

真到了急需糧食的時候,估計那時人們才能擺正心態,想的並不是好吃或者不好吃的問題,而是有和沒有的區別。

換個方面去想。

出現了大產量的糧食能有什麼作用?

首先糧食的增多顯而易見的能提高人口數量,以此為基礎受用無窮,例如,催化出……“工業化體系”。

將洪荒這片土地從“農業社會”直接跳躍到“工業社會”,這樣的蛻變都是以大產量的糧食品種為前提擁有充足的糧食供應才能完成。

書籍中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喜歡誇大金錢的作用。

但事實上,工業化需要的是勞動力,和金錢的關係十分的微妙。

要知道生產力決定一切。

而金錢只是分配生產力的一種方式罷了。

如果沒有生產力的話,金錢不過是一堆數字罷了。

縱觀歷史,在大宋時期便有了工業化的雛形,紡織技術、冶煉技術等諸多工業技術發展皆為迅猛。

甚至當時的造船業強到離譜……

如此多的成就塑造了經濟繁榮的大宋,但有很多人忽略了一個資訊,那便是糧食儲備充足……

洪荒這片土地的氣候呈週期性變化,而大宋運氣不錯,正好趕上了風調雨順的季節,當時,在大宋的南方有諸多被稱為“天下糧倉”的地區。

這些天下糧倉為大宋提供了穩定的基礎,才催化出了種種令人稱道的繁榮。

算一筆非常簡單的賬!

工業化需要什麼?

需要百姓在工廠中勞動,沒有勞動者一切都是胡扯。

如何讓百姓在工廠中勞動?

用錢就能擺平嗎?

放在宏觀的層面,錢僅僅是金子和銀子而已,百姓要吃飯要穿衣,金子當不了糧食,銀子也織不成衣服。

嚴格意義上講,是用糧食和物資擺平的這些百姓。

當他們工作的之後,可以用工作成果換得可以吃飽飯的糧食,可以換得讓冬天免受嚴寒之苦的衣服。

如此一來,才讓他們可以脫離農田去從事工業化的勞動工作。

再算一筆簡單的賬。

單純按糧食來說,古代的田地貧瘠,糧食品種單一,拋開浪費以及分配不均等諸多不可控因素……

假設,一個農民的產糧量差不多也就夠一個人去吃。

如此一來,根本就抽離不出多餘的人去從事工業化的生產。

但若是有了大產量的糧食,那便徹底不同了。

一個人能生產兩三個人的糧食,不考慮其他不可控因素的話,將會有一半多的人剩餘出來從事工業化的生產。

擁有可以提供工業化的勞動的生產者,這才是決定一切發展的關鍵條件。

這便是為什麼風調雨順的大宋經濟會如此的發達,甚至蔓延到了上層的文化領域以及科學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