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宿敵
章節報錯
自從創造十二強賽奇跡,重返世界盃,昔日人見人噴的國足再次成了大家的香餑餑。今年的第二屆中國杯,就有不少城市搶著承辦。不僅包括西安、長沙這些國家隊的福地,就連從來對國家隊沒什麼興趣的北京上海廣州也加入爭奪。最終還是和去年的第一屆一樣,定在廣西南寧進行。
隨著比賽日的臨近,比賽場館南寧奧體中心和國家隊入住的萬豪酒店附近都充斥著濃烈的比賽氛圍。
即便是在這座國家隊不常來光顧的城市,也能感受到這支國家隊現在的受歡迎程度。國家隊包下了酒店的兩層,很多本地球迷打聽到國家隊的落腳點,專門在國家隊的樓下開了個房間,每天早早守在餐廳門口——這樣索要簽名方便。
當然,這樣的痴心球迷肯定能得到回報,不僅得到了他最想要的溫志豪和梁新等海歸球員的簽名球衣。在溫志豪的提議下,這個二十出頭的年輕球迷還得到了國家隊全體隊員親筆簽名的足球。
更讓溫志豪有感觸的是,這個球迷接過足球之後說了一句話:“這牛逼我能吹一輩子!”
臉上滿足的笑容證明他說的是真心話,但是正因為這樣,溫志豪心裡更不平靜。
小時候他經常聽老爸對國家隊恨鐵不成鋼。最初開始接觸足球,但凡國家隊的新聞,都是伴隨著大家的罵聲。比如“連泰國都能輸1:5,接下來該輸緬甸、越南”等等,那時候溫志豪很不理解。好歹是自己的國家隊,一定要這麼苛刻嗎?為什麼會這樣呢?
現在他身在其中才發現,其實真的只是自己做的不夠好,球迷的要求真心不高。
這一幕只是一個小小的縮影,為了保持國家隊在球迷心裡好不容易扭轉過來的正面形象,幾個月後的世界盃,不能像2002年那樣,結局太過慘烈。
而現在的每一分準備,每一場比賽,要讓大家感受到國家隊時時刻刻都在進步和改變。
……
第二屆中國杯,來華和中國隊比賽的另外三支球隊臨時做了更改。
原定的三個對手原本是兩支歐洲球隊威爾士、捷克,以及南美勁旅烏拉圭。但是隨著中國隊在世界盃上的分組出爐。中國足協緊急決定,根據小組賽三個對手的不同風格,對原本已經敲定的參賽隊伍重新洗牌。
一番周折之後,最終確定參加本屆中國杯的三支球隊是日本、丹麥和法國。
三支球隊分別模擬中國隊在世界盃f組的三個對手。
北美勁旅墨西哥,身材矮小的技術流踢法,個人能力和團隊傳控出色,亞洲球隊中,日本的風格與之類似。其實歐洲還有一支更理想的球隊西班牙,不過鬥牛士軍團不願意在短暫的國際比賽日千裡迢迢敢來中國。中國足協只能退而求其次,邀請亞洲近鄰。日本隊最新國際足聯排名57位,為了國家隊的利益,中國杯創辦宗旨中“邀請世界前三十球隊參賽”這一條也被足協破例撕開了口子。
至於丹麥,則是為應對北歐海盜瑞典設定的假想敵。
第三個對手法國隊,從整體實力上說,國家隊基本沒有勝算。最大的目的也是提前讓球隊適應高對抗情況下持續的狂轟濫炸。小組賽面對德國,這應該是必然會出現的場景。
更換對手之後,中國杯的比賽質量明顯更高,三個對手都是俄羅斯世界盃的三十二強。足協的臨時起意罕見沒有被噴“瞎折騰”,反而獲得了很多點贊。
“中國足球真的有希望了,國家隊成績變好了,連足協都開始不喊口號幹實事了!”
“昨天剛剛當爸爸。希望足協能像這樣多幹實事,過兩年大環境再好點,我也考慮送兒子去踢球。”
……
根據組委會重新確定的賽程,中國隊的第一個對手將是日本隊。
雖然日本在這三個對手中實力不算最強。但是球迷的號召力和關注度卻是讓人咋舌的空前火爆。畢竟這是中日對抗。雙方的恩怨不止於足球。
而單從足球場上的歷史交鋒來看,中國和日本也是一對宿敵。
現在的國家隊想要贏日本相當困難,但是在八零後球迷的童年時期,國家隊也有可以隨意把日本按在草皮上摩擦的輝煌時代。
九十年代之前,中國隊在亞洲能稱得上對手的只有西亞的沙特,那個時期面對日本,贏球簡直是輕松加愉快。1988年,高豐文率領的國奧隊能夠首次進軍漢城奧運會,蓋棺定論的比賽就是在東京客場2:0完勝日本。
也就是那場比賽,逐漸打醒了日本足球界。被中國在自家門口擊敗讓日本足壇上下顏面盡失。開始尋求職業化改革,尋求日本足球的出路。
同樣是在那一年,被譽為日本足球教父的川淵三郎就任日本足協主席,從九十年代初開始,日本足球的改革開始加快步伐。
1991年,振興日本足球的“百年計劃”出臺。直到現在,日本足球的發展路徑都還沿著這條路徑一步一個腳印的踏實向前。
兩年之後,川淵三郎又著手建立日本自己的國內聯賽。初期的做法和現在的中超比較類似,透過吸引大牌球星來提升聯賽關注度。巴西巨星濟科和羅馬裡奧就先後到日本淘金。
但是日本人比我們做的更多的很重要一點是,他們並不只是追求搏一時的眼球和喝彩,而是開始著手建立自己的青訓體系,學習當時國際足球最先進的桑巴技術流風格,大家熟悉的日本足球傳球流暢控球出色的特點也是在這時候開始定型。
相比之下,“足球從娃娃抓起”這句口號雖然我們也差不多喊了三十年,但是在九十年代,我們卻逐漸開始走彎路。尤其是足球職業化之後,以專業隊為基礎的青訓體系崩潰,後備人才的培養一直處於爛尾狀態。從基礎上開始落後於日本。
青訓上的差距逐漸拉大,直接導致的結果就是從九十年代開始,國家隊層面的對抗,中日這對宿敵的勝負關系開始被完全翻轉。
現在,國家隊面對日本已經長達二十年不勝。上一次贏球還是1998年。
好不容易治好了三十多年的恐韓症,二十多年的恐日症也需要一個打破的契機。
如果是以前,靠著這些在中超效力的國腳,想要擊敗日本,大家基本不抱什麼希望。去年年底的東亞杯,雙方最近一次交手,同樣都是二隊陣容,中國隊又以1:2告負。
但是這次有了兩名海歸,以及初生牛犢,天賦同樣驚豔的劉若凡,大家開始有了一點期待,國家隊這次或許有點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