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是,孔衍並不完全反對孔蘩露所上奏表的內容。

那份奏表的中心思想,是忠君。

喜出望外!

孔衍見孔蘩露喜形於色的模樣,嘆氣道:“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汝固有切諫之直,未得文理之仁,復何喜耶?”

孔蘩露急忙收起笑容,叉手稱是。

孔衍知道他口不對心。

但憂慮當今局勢,孔劭、謝弼那些大言欺天之輩不可信重,桓志卻已然與他們走到了一起。

這般情形下,難倒真的可以袖手旁觀,道不行則浮於海嗎?

那樣,孔衍身為大修士,保全自己又有何難?

可是蓬萊百姓又該如何?

襄公矩、許季山、高獲、楊鳳等人希望以道理說服桓志。

孔衍卻是不報奢望的。

恰好,孔劭要將他排擠出來,而仙門這裡的孔蘩露,又上奏了那樣一份表章。

孔蘩露只認為他在表章中是與世家門閥宣戰。

卻不知,孔衍看到的是“尊王”,是“復禮”!

當今士族敗壞天下的根源,在孔衍看來就是漢帝權威日衰,禮制由此崩壞。

士族苛剝百姓、凌侮君王,都不過是禮制崩壞所帶來的結果與現象。

孔蘩露在奏表中要罷名士,削門閥,他或許自己都沒有意識到,他真正的訴求是什麼。

孔衍,正是看到了孔蘩露的這一可取之處,才原意遂了孔劭的願,放棄參與論道法會,不遠千里前來仙門。

如今,確定了孔蘩露與仙門暗中發生的事情並無關係,孔衍也就再無猶豫。

孔蘩露,如今也是桓志看重之人。

孔衍反對孔劭、謝弼等人的做法,那就乾脆幫助、影響孔蘩露,從而間接爭奪在桓志身邊的影響力!

看看到底誰能笑到最後!

所以,孔蘩露雖說不是理想中的弟子人選,孔衍也決意悉心教導。

至於理想中的弟子。

眼前倒是真有一個。

正是那傻小子蘇元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