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四章 陳子正煉寶仙門郡(4)(第1/3頁)
章節報錯
定靜中,玉籙、白綢、鑌鐵棍、長刀,俱為“炁”息摶煉之相。
《玉清三十六籙》僅剩的三枚玉符,功用實質上皆是望氣。
而陳仲如今一身本領,可以說也都是由望氣得來。
為徒兒煉製寶物,自是要從望氣入手。
檀德臺上,陳仲曾以手望氣,察知樂玄筇杖內鎮壓五頭蛟王的氣息。
當時,陳仲便有一點感悟閃過。
諸氣既然與形體有著對應關係,那麼煉器自然應當能夠從氣息之摶煉入手。
三枚玉符中,以目望氣之符,陳仲最為精通,但在參悟了另外兩枚玉籙後,便又有了更多、更新的感悟。
“炁”的變化是無有盡頭的,哪怕陳仲如今成就感應,能夠清晰望到氣息摶煉的過程了,仍舊不可能將某一物體的“炁”的變化盡數掌握。
因為單單三枚玉籙本身的氣息,都是在時刻變化的。
而它們不變的,只是諸“炁”摶煉之後所形成的氣息之相。
氣息之相是穩定的,然而摶煉的過程,以及參與摶煉的“炁”,都是在時刻變化著的,每時每刻,都與前一時刻並不相同。
從不斷的變化,到外相穩定不變。
這其中蘊含著的道理,令陳仲百思不得其解。
也是能否從諸氣摶煉入手,完成煉器前,必須解決的問題。
或許,如果能將諸“炁”的變化盡數掌握,就能總結出外相不變的原因?
這裡面,很可能蘊含著大道至理。
但這念頭一起,陳仲便記起了《劍術》在元真這一境界給出的,僅有十個字的總綱般提醒——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以區區感應修士的有限壽命,嘗試盡數掌握無盡的諸氣變化。
這念頭一旦落定,便是內魔之始。
絕不能這樣做。
至於說不去嘗試掌握諸氣變化,也會錯失其中蘊含的大道至理的問題。
這其實陳仲早在淯水之畔就講得清楚。
世間物事萬物皆在名中,名在道中,既在道中,大道至理何處無有?
如果放棄一種必定不可能成功的方法,就錯失了大道至理。
那麼這不是選擇放棄的問題,而是人本身的問題。
至此,陳仲心神便定,不可見的性靈之光也愈發清澈。
他這次是要為徒兒煉一件寶物,不是自家閉關修行。
參悟玉符,掌握諸氣摶煉的變化與穩定之理,只是為了煉成一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