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仲沒有直接去對比什麼五行論、形名說,誰對誰錯,誰高誰低,紛紛擾擾。

他的話,一針見血。

眾人先是羞愧,隨即便更加期待。

期待陳仲可以在當下這一片迷茫中,為天下修士指點出一條光明之路。

一陣清風,踩踏著浪花,蹦蹦跳跳,與河畔眾人擦身而過。

隨風揚起的衣袖,悄悄告知主人,酷暑的夏日終將結束。

陳仲在眾人期待之中,卻是忽然轉了話題,品評起王承先的道法。

“承先小友道法精妙,卻欲得老夫賞鑑,目下厚顏試為一二,可否?”

王承先即刻抱拳:“固所願也!”

陳仲點頭,而後握劍的右臂抬起。

眾人正不解陳仲為何忽然轉變話題。

眨眼間,卻見鈞平竟是一化為三!

王承先大吃一驚。

這不正是他最為得意的“一炁三化”之術麼!

此術由王承先所獨創,創出之後,就連他的師尊裴元紹,數次嘗試也未能修煉成功。

卻不想,陳仲僅僅是觀看王承先施展了一回,便輕而易舉使了出來。

世人皆知,儒家大修士境界達至巔峰之時,領悟、修煉法術的速度舉世無雙。

但就算是那樣,也從未聽說過如陳仲一般,看一遍就能會的啊!

而且,陳仲還是舉一反三,將此術施展在器物上。

王承先自己能夠做到這一步時,距離開創此術也已過去了三個月之久。

尚在驚訝之中。

便聽陳仲開口道:“此術一化為三,擬《道德》三生萬物之意,故有生生不息之能,即便一舉破去‘三形’,只要‘一炁’尚存,則法未可破。”

說著。

便見陳仲手一揚。

三口鈞平便自飛去了空中。

三劍相互斬擊,飛騰縱躍,令人目不暇接。

但劍與劍擊,互相破損的同時,便已有更多鈞平生出,竟是越破越多,轉眼間已是十餘口長劍交擊不停,蔚為壯觀。

高獲見獵心喜,取出那玉笏法器,向陳仲請求試一試這法術奧妙。

陳仲笑著點頭同意。

而後,高獲一催玉笏,白色光芒飛入空中。

半空十餘口寶劍中,即有一口丟下對手,轉身與白光對撞一處。

頃刻間,白光消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