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踏風來小兒失機(4)(第2/3頁)
章節報錯
“炁”有變化,會影響身體。
身體有變化,也同樣會影響“炁”。
二者一體兩面。
那些感應境界的修士,對於自身身體的掌控,遠遠不及陳仲,也談不上去除身體內的所有“暗傷”。
如此一來,他們內外交感,“炁”的朽變速度固然放緩了,身體的朽變速度的水平,卻與之處在兩種層面,其結果就是“炁”被身體拖累。
陳仲如今八十多歲,一朝感應,“炁”就能夠恢復到三十來歲的程度,而其他那些感應境界的修士,在八十多歲時,恐怕“炁”的狀態當在五、六十歲之間
換言之,每八十年過去,陳仲將比尋常人年輕四十多歲,比尋常的感應境修士年輕二十到三十歲。
當然,陳仲眼下一共可以活幾個八十歲,則是連他自己也難下定論的。
此時陳仲的身體,乃至於精氣神每時每刻都在煥發著生機,只要在這些生機全然泯滅之前,他又能再次獲得道途上的突破,那麼他的壽命,就是沒有定數的。
審視、確定了身體、壽數的變化。
陳仲伸手到衣襟內,取出一卷書和三片玉籙。
正是當年釣叟所授。
這些年來,陳仲幾乎不使它們有一刻離身。
突破了感應境界,諸如什麼望氣的本領、“斬氣”的手段、御劍飛縱的術法,等等這些能力的增長、開闊,都不足以讓陳仲多麼喜悅。
他最關心的,除去直接決定生死道途的壽元,便是這下一步修行該當去往何方的法門!
先看《劍術》。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
這是總綱。
——物無非彼,物無非是,自彼則不見,自知則知之。
這是修行第一關,心齋。
心齋有成則一陽常生。
——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馬喻馬之非馬,不若以非馬喻馬之非馬也。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
這是修行第二次第,嬰寧。
嬰寧得,則已悟法門之路徑。
——隱機而坐,仰天而噓。形如槁木,心如死灰。
修行第三事,坐忘。
身心坐忘,才可得聞“天籟”。
——汝聞人籟而未聞地籟,汝聞地籟而不聞天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