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他對於李信也是有著虧欠,沒有兵敗之事,那麼果斷勇猛的對方肯定是能夠更進一步,至少能夠接上王翦的位置。

王翦言需六十萬兵力,但沒有發生昌平君叛亂之事的話,李信只需要二十萬兵力,即可踏平楚國。

可想而知,到時候李信在大軍中的威望,將會有著什麼樣的變化。

嬴政當初本就是想著王翦年紀其實有些偏大了,肯定是需要有更多的年輕將領,能夠擔任王翦那樣的統帥位置。

王賁、李信、蒙恬,還有其餘的將領,都是嬴政的考慮範圍。

要說最看重的,自然是李信。

但……

現在事情已經是過去了多年,李信因那場伐楚兵敗之事,肯定是沒有辦法達到王翦的高度,更沒有辦法接替對方的位置。

在沒有將真相公佈出來之前,那麼李信身上有著這麼大的敗績,肯定是無法震懾其餘的將士。

而公佈真相的話,倒是能夠使得李信頭上扣著的輕敵冒進的帽子摘下來,還對方一個清白。

只是,那他這位始皇帝嬴政的顏面,還要不要了?

尤其是現在秦國已經是將其餘六國吞併,建立了大一統的大秦帝國,以皇帝制度來更加集中權力,那麼何必於做這種丟顏面的事情呢。

現在嬴政的威望,堪稱是繼位以來最高,需要很加多的威名,使得他更加深入人心,以令得大秦境內,無人敢以反抗。

反抗,必定遭到最沉痛的鎮壓!

言歸正傳,始皇帝嬴政也清楚,自己現在還沒有表態,多少會傳遞出來一些不太好的訊號,以令得這些心思繁多的大臣們揣摩過度。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對於他來講,這倒不會是一件壞事。

最好,他這位始皇帝的心思難以被琢磨,這才能夠給予更多的震懾,使得絕大多數人不敢膽大妄為,對他這位始皇帝產生足夠的敬畏與崇拜。

當然,還是需要一些玲瓏心竅的大臣,來領會他的一些話。

這倒是不用嬴政擔心,不乏如此人才的出現,就像是廷尉李斯,多有琢磨清楚的時候,不至於在一些情況下,使得他這位始皇帝陛下掛不住顏面。

嬴政覺得應該差不多了,提出來李信將軍作為比試雙方人選之一的趙辰,現在感受到這樣的古怪氛圍,心裡應該是挺打鼓的吧。

他想到這裡,心裡有些愉悅,開口說道:

“趙愛卿,你確定是認為李信將軍更加適合這場比試嗎?”

在此話一出以後,諸位大臣頓時鬆了一口氣。

顯然,此刻的始皇帝嬴政,並沒有怪罪趙辰提出李信將軍作為蒙恬將軍比試的對手的建議,而是想要問情況。

只要趙辰不胡亂說些沒有合理性的話語,那麼就沒有太大的問題。

嗯,按照以往的經驗,便是如此。

再加上,趙辰嶄露頭角,進入了始皇帝嬴政的視野,不犯原則性的大錯誤,基本上不會有什麼。

“回稟陛下,臣的態度就是如此。雖然臣並沒有參與相關的攻伐六國之戰,但是也有所耳聞前線傳回來的一些戰況訊息,其中也是知道在李信將軍平定燕國的時候,是有率領一支三千人的輕裝騎兵,將當時的燕軍大敗,迫使燕太子丹堅守燕國都城,不敢輕易出城,將先鋒之軍的作用大大發揮了出來,為後面燕國的覆滅,燕太子丹付出應有的代價,立下了汗馬功勞。”

趙辰不卑不亢地繼續說道:

“在這裡的重點,則是李信將軍在統率騎兵方面有著經驗和卓越的戰功,那麼正好符合新增比試的這個條件。有李信將軍與蒙恬將軍對弈的話,會方便許多,在參考性方面也是絕佳。臣,很難想出另一位比李信將軍更適合的人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