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他是臭名昭著的陰陽穀主,他的原名,叫“袁平凹”。

他取名之意:“平凹”寓有陰陽之意,符合他一味追求尋花問柳的個性,須從他發祥地說起。

在四川鹽源縣城,西南十里處,有一個叫“公母山”。

四周的山巒,若非林木森森,便是芳草萋萋,四季蔥鬱,鳥語花香,朝浮白雲,夕飄彩霞。

唯獨“公、母”二座石峰,赤條條裸露著紅褐色的岩石,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兩座奇特的山峰,相距數百米,遙遙相對的,盎然成趣,中間是開闊的谷地。

在南邊一片松林和草叢之間,有一個石山峰,高四十多米,呈圓柱狀,通體光潔,如破土春筍,剛陽挺拔,昂然兀立,直衝霄漢,人稱:“公石峰”。

在北邊另一個石山峰,高六十餘米,石峰底部較強,中部肥碩,頂部略呈圓形,中部形成下分上合,一條天然渾成的裂縫到底部,形成峽洞,可容一人悠然穿過,似一片巨大的蓮瓣,陰柔含媚,惟妙惟肖,人稱:“母石峰”。

母石峰頂部一些不知名的植物,四季常青,生長著些藤蔓類的植物,向下伸枝引蔓,峰底部的濃蔭中,有泉水一眼,潺潺溪流,終年不枯,清沏異常,人稱“產子泉”。

這兩座奇峰完全是天然生成的大自然奇觀,相傳為鬼斧和神工為女媧在蓮花山的雕像。

五十年前,袁平凹無意間來到公母山,被兩峰的獨特形象迷著了,引起浮想聯翩,大喜過望。

這裡的石奇、泉清、林密、谷幽,鬼斧神工的陰陽形象,袁平凹流連忘返,忘乎所以。

袁平凹心想:若非天公有意,便是造化無私,這裡的山名,峰的形象,竟然符合了他的名,陰陽之意,古人怕名字犯地界,但我覺得這是天命所歸,此間是我歸身之所。

袁平凹來到母石峰前,正欣賞得如痴如醉,突然,天色晦暗,風起雲湧,電閃雷鳴,大雨滂沱。

無處避雨,袁平凹只好跑進母石峰峽洞裡,袁平凹無意中發現石縫裡,有一柄鋒利無比的乾坤雙劍,一本上古時的武學秘笈,叫《九陰九陽功》,記載作者與年代的頁面散失了,已無從稽考。

此秘笈精微奧妙,總論:我國古代聖者,精研物性之變,悟出至理,陰陽之道,不動為無極,一動生太極,天地交泰,電閃雷鳴,有聲有色,衍生萬物,如:道術、玄學、理學、醫學、歷數、堪輿、武學……

故初修練者必須:提契天地,獨立守神,把握陰陽,抱元守一,八面牽掛,虛實互依。

練成第一重者是小乘,體現在:良能凸現,周身整勁,抗打能力,如罩金鐘。

練至二到三重者屬中乘,功力只有高低之分,無本質區別,是謂“九陰化骨掌”,功法出類拔粹,能柔化剛發,發人如推幼童,骨碎肉裂,非死即殘。

練至四到六重者屬上乘,是謂“冰火陰陽掌”,第四到五重:五運更始,陰陽往復,寒暑迎隨,內外分離,六經波盪,陽者猶如烈焰沖天,出掌燙滾無比;陰者猶如寒冰籠罩,出掌冰冷徹骨,練到第六重,能現冰火之形擊出,令人無所適從,中招者生不如死……

練至七至九重者屬大成,尤其是第九重,已算最高境界者,爐火純青,可達“九如”:

如山、如阜、如陵、如川之方至、如月之恆,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壽,如松柏之茂,神明體健,得心應手。

九陽者至大至剛,九陰者至陰至柔,九陰九陽的歸集,達到“大道無形”,好比雷霆萬鈞,卻又寂靜無聲。

至此是大成的境界者,動靜無始,變化無端,反璞歸真,法我兩忘,天人合一,乾坤默契,陰陽不二,無形無象,無聲無色,乾坤始奠。,

斯人武功登峰造極,已臻化境,謂之“九陰九陽掌”,又名“乾坤掌”。

原來,公母山既是生殖崇拜的靈地,也是儒道釋三教的聖地,山中的明代建築有玉皇殿、雷祖殿、送子殿、文昌宮,及報恩寺等。

江湖上,一直傳說此山有本上古秘笈,公母山上儒道釋三教的人,漫山遍野尋找,地毯式搜尋。

最後,三教的人幾乎同時,在母石峰峽洞裡,發現此秘笈。

三派人在都想得到此秘笈,舉行過多次公正比武,勝出者得到此書,怎奈各有勝負,最後,報恩寺的無相禪師險勝,得到該書,出於公心,無相禪師邀三派的掌們來,共同參研該秘笈。

三位見識非凡的前輩,均有堅定的信仰,練功也中規中矩,循序漸進,所以參通解透關鍵之處,需要較長時間,到中乘以後,再難有突破。

三位前輩研討心得時,無相禪師認為:武功本無正邪之分,但《九陰化骨掌》,摧骨破骨,狠辣無比;《冰火陰陽掌》,更加是陰毒武技,冰毒入體,寒冰透骨;火毒侵身,炭灸火燒,受傷者痛苦難當,九死一生。練者陰陽二氣,平衡難控,陽亢犯者,慾火焚身;陰盛之者,不男不女,男人變成“偽娘子”,女人變成“女漢子”……

以大多數人習武的天賦而言,實在難以達到大成,該秘笈流傳後世,負面較大,實非武林之福。

其餘二位前輩,認同無相禪師之言,並同意擇日焚燬。

喜歡情千千劫請大家收藏:()情千千劫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