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 再生緣(第1/2頁)
章節報錯
1280年,距離南宋覆滅已經有一年有餘了,1279年南宋境地大部分淪陷,最後在崖山一戰之後,陸秀夫等殘餘官員跳海
在襄陽城破之後沒有陸辰的命令許多水族都沒有有所動作,但是有部分的水族還是出手了,隨後一道命令沖東海龍宮之中傳出來,無數江河流域的水族紛紛動手,命令是城池可以易主讓給那些蒙古人,但是如果有人敢動手燒殺搶掠的話殺無赦!
忽必烈難以管束這些平日裡極其難以管束的軍隊,畢竟忽必烈能有今天也是靠著這些人的拼死拼活,所以對於燒殺搶掠這種事情,他們這些高層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劉秉忠雖然作為忽必烈的智囊,但是對於這些蒙古軍隊和其他國家的附屬軍隊而言也是難以管束
但是他們管不了的話有的是人管理。
易繼風也沒有管,畢竟他知道大勢已成,這些過程他都不會在意,但是之後發生的事情讓他感覺到了一絲威脅。
東海龍宮的影響力太大了,本來城池易主這種事情對於易繼風而言本來就不算是什麼大事,而且南宋覆滅之後他的兵權也會交出去的,這兵權對於易繼風而言在不在都無所謂,易繼風在波斯、高麗、東瀛都有自己的勢力,只是蒙古的軍權而言只是小事情罷了。
畢竟這是為了以後掌控蒙古而做的得舍罷了,他的目的是元順帝時期也就是倚天時期才是他大展神威的時候,現在還不是暴露的時候。
但是東海龍宮的影響力太大了!而且實力也很強!他親眼看到只是數百名水族的人居然將那些為非作歹的蒙古軍隊給一一擊殺!
雖然那個城池易主了但是卻沒有慘遭燒殺搶掠
這一幕也一直出現在南宋各大城池之中,而且這個問題很快就被忽必烈知道了,忽必烈是蒙古人信奉的是蒙古的密宗佛教,但是這不代表他不知道南宋的一些重要情報,而且當年東海龍宮的勢力就曾經出現過,那個時候還是金國稱雄的時候,之後東海龍宮的勢力就開始消退,好像不在幫助南宋了一般,但是他們蒙古當初南下的時候他們再次出現了,其所作所為和現在的作為而言是一樣的。
他們好像雖然不管朝代的更替,但是卻對百姓極為看重,軍隊廝殺他們都沒有出現,現在卻出現了其意義忽必烈和劉秉忠二人也有所瞭解。
忽必烈最後和劉秉忠商討了一下後就發布命令下去了,至於南宋敗亡也是板上釘釘的的事情了,但是各地的反抗之人還是有很多的。
而那東海龍宮的勢力又偏偏不管戰爭對決,只管事後城池的易主。
只不過東海龍宮方面卻也不大好受,自從當年陸辰和趙擴交易之後,雖然沒有完成趙擴的需求,但是趙擴也依然的擴建了許多的龍王廟一類的廟宇在南宋境遇
只不過陸辰也不是什麼都沒有做的,首先金國的侵略有東海龍宮的幫助,之後陸辰也交給了南宋軍隊一些訓練之法,但是南宋本身就是腐朽的,而且陸辰也沒有過多的插手,也就導致雖然這些年來南宋的皇帝大刀闊馬改革政策,但是世家紮根太多了基本上就是不會支援的
無論哪個時代都有這些人,屍位素餐的人可都不會少
這也就是導致最後南宋敗亡了。
但是在戰爭時期無數的南宋百姓都在燒香祈求東海龍王幫忙抵禦外患,畢竟也有很多人恨蒙古,只不過好在陸辰雖然沒有出現幫忙,但是卻也出了力,如果按照歷史而言蒙古的入侵不亞於五胡亂華
但是由於有陸辰的存在這一損失卻降低到了最低,但是依然不可避免的戰爭的傷亡很多慘狀都沒有發生。
而且東海龍宮人員所作所為自然也是凝聚了不少民心,而且各地的廟祝道教人員都有解釋,自然而然也就沒有什麼人對東海龍王有什麼不滿了。
而這一幕自然也被易繼風瞭解了,易繼風是要掌控蒙古的人,但是卻有這個神秘的東海龍宮存在,易繼風很清楚這個勢力肯定也和陸辰有著聯系,但是易繼風卻沒有那個本事直接去東海龍宮直搗黃龍,易繼風可還沒有狂妄到殺向水族的大本營,尤其是易繼風收集了關於東海龍宮的情報之後更是不敢輕舉妄動。
只不過易繼風卻有了一個計劃,如果易繼風沒有記錯的話在元朝時期會發生一件天怒人怨的事情,這件事叫做竇娥冤!竇娥臨終發下“血染白綾、天降大雪、大旱三年”的誓願這無疑是一個可以發揮的題材。
東海龍宮,東海龍王是什麼?龍王所管轄的又是什麼?不就是下雨嗎?如果一個地方大旱三年,在弄些文章的話,這無疑是能打擊其勢力的,之後在用點其他的手段的話,東海龍宮這個勢力逐漸衰落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既然有了想法之後,易繼風自然是要付諸實踐的,只不過易繼風知道時間還沒到,還是靜觀其變的好
1280年蒙元帝國正式成立了,忽必烈意氣風發的在元大都坐在皇帝的寶座之上,十年前左右他就已經成立了元朝,但是他知道南宋不滅的話這個帝國永遠都是缺少了一塊板圖的,現在南宋覆滅了,而且也沒有發生什麼暴動無疑是最好的,意氣風發的忽必烈開始聽從劉秉忠的意見保留了宋朝的機構和全部行政官員,而且還盡一切努力得到了當時任職官員們的個人的效忠。
在位期間,忽必烈注意選用人才,重用漢臣,如董文炳忽必烈稱其為董大)、劉秉忠、張弘範等,任命色目大臣阿合馬掌管國家財政。採用漢法,建立各項政治制度。
忽必烈和明白他們蒙古人不同管理之法,而最為擅長這些的無疑是有豐富經驗的宋人或者說是漢人
而關於這些年所發生的事情劉茜、張三豐也是有所耳聞的,但是劉茜作為現代人很明白這是大勢所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