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調研(二)(第2/2頁)
章節報錯
來到王大義家,王大義讓媳婦準備中午飯,他則和張文燕、馬學祥、王永梁說起了自己建大棚種蔬菜的事。
王大義,1941年生,1965年入黨,1978年擔任三義村大隊書記,任書記14年。
1989年冬,王樂義頂著冷嘲熱諷,帶領全村17名黨員研究成功冬暖式大棚技術,在零下10多攝氏度的深冬生産出頂花戴刺的黃瓜時,他們沒有一個競爭對手。黃瓜20元一公斤仍然“有價無市“。大棚黃瓜種植成功的第二年,王大義帶領大家又進行了17個蔬菜品種的種植試驗。
難能可貴的是,他們沒有把這些技術敝帚自珍,而是無私地向全村村民傳授推廣,帶動了全村及周圍村冬暖式大棚的發展。現在已經有3000多個大棚了。
“大義同志,不知道你們遇到什麼困難沒有?”張文燕問道。
“市長,困難是有。第一就是資訊不暢,難以及時掌握市場行情。有的菜種的時候可能是二塊錢一斤,但到了賣的時候,可能就變成了二毛一斤,這個損失太大了。第二就是沒有形成産業化,在運輸、銷售方面還是一盤散沙;第三就是集約化程度還有待加強,規模還是太小,如果大棚能達到十萬個以上,別說水北,就是京城,我們也可以供應,如果達到二十萬個,我們就可以進軍國外的市場。”
王大義顯然對這些問題已經有過深入的思考,所以說起來頭頭是道。
聽了王大義的話,張文燕、馬學祥和王永梁都是陷入了深思。
張文燕和馬學祥思考的是政府能不能牽頭做這些事,如果做的話,其中可操作性有多強。
王永梁則考慮的是成立一個蔬菜公司的可能性,弱化政府在其中的作用,完全用市場的運作方式去操作。
三才村的蔬菜種植已經有了相當規模,但長輝縣政府也沒有介入,為什麼呢?其實原因很簡單,這是個出力不討好的事,而且還難出政績。如果政府介入,把蔬菜種植面積擴大,可以預見的是老百姓會從中得到很大的益處,但這個事政府很難從中受益,不像開企業,政府可以收稅,可以明顯地增加gdp,這才是領導看得見的政績啊。
這一點,三人都想到了。
但牛不喝水也不能強按頭啊。
“大義同志,你說的困難我已經知道了,回去以後我會派人再次進行細致地調查研究,看看能不能幫你們把這些問題解決。你有什麼新想法和困難,可以跟永梁同志聯系。”張文燕對王大義說道。
“好的,市長,我會跟王科長保持聯系。”王大義說道。
……
在王大義家吃了一頓素菜宴以後,張文燕吩咐去長輝縣城。
在車上,張文燕沉默了好長時間,說道:“馬秘書長,不要驚動長輝縣委、縣政府一班人。咱們在長輝找個賓館住下,你人頭熟,為避免被人認出來,你就在賓館待著,跟市裡聯系聯系,看看有沒有重要的事情。另外,你也考慮考慮王大義說的事。我和永梁去各處轉轉,看看。”
“好的,市長。”馬學祥答應一聲,心裡卻像開了鍋一樣,難以平靜下來。
張市長是什麼意思?怎麼還刻意避開我?難道是想找長輝縣的事?
老張,老陳,你們可別怪我。我也不能透露市長來的秘密,但願你們不要有什麼把柄讓她抓住,否則,吃一頓排頭可是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