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南來的漢人(第1/2頁)
章節報錯
這些地方上的本財主事特別多,徐平也懶得理他們,就當沒有看見。
聊過幾句閑話,周正海抽個機會又站了起來,對徐平行禮:“官人到地方,我們都知道不能收受地方財物,所以也沒準備什麼厚禮。只有幾尾河裡撈上來的大鯉魚,送給官人閑時做個魚湯醒酒,萬望不嫌鄙陋,收下我們地方小民的這一點心意。”
話聲剛落,便有鄉民從外面抬了幾個大筐進來,裡面裝的都是數斤重的大鯉魚。
徐平看著筐裡的鯉魚,哭笑不得。地方上送土産是常例,看著魚大,鄉下其實不值幾個錢,只是心意而已,收當然是要收的。不過現在天氣熱了,魚也放不住,他們送了這麼多鮮魚來,徐平拿了怎麼辦?就是隨行的人全部都吃,一頓也吃不完啊。
沉默了一會,徐平才道:“你們這裡臨近黃河和汜水,不遠處又新築了大壩,以後魚蝦之類的水産必然不少。這都是可以賣錢的本地土産,有沒有想過怎麼換出錢來?”
周正海笑道:“官人說的這些,我們自然是想的。只是這魚雖然水裡多的是,可以又不好運又放不久,怎麼換錢?汜水城裡和鄉間草市,這都是頂不值錢的,河裡隨便釣釣就有了,哪個會花錢去買了吃。除非是有大事要宴客,不然沒人買魚的。”
北方不比南方,日常沒有吃魚的習慣,碰到便宜也會買兩尾,隨便煮熟吃了。若是平時,誰會去亂花這種錢?哪怕就是黃河邊上,除非靠近大城市,也沒有專門捕魚的漁民。
徐平道:“怕放不住,可以做成鹹魚糟魚,只要手藝到了,那些可以放很久。你們這裡正臨黃河岸邊,陝西的解鹽到這裡方便,鹽價不高,不是其他地方可比。把制好的鹹魚糟魚運到城裡,總是有些活錢使用。”
周正海連連搖頭:“我們北方人,哪裡有做魚的手藝?再者說了,那些江南人吃的魚啊蝦的,我們中原人也吃不慣。就是製出來了,也沒地方賣去。”
一邊的鄭中攀也跟著搖頭:“吃不慣,吃不慣!”
徐平還能說什麼?他也只是提一提,時代在發展,商品經濟的成分越來越重,哪怕是鄉下人也要想著千方百計弄錢在手裡,不能光想著耕織自足了。這些人思想還沒轉變過來也沒辦法,只好讓現實慢慢教育。當沒有錢寸步難行的時候,他們會想辦法賺錢的。
北方産魚少,重要的是也沒有吃魚的習慣,更加沒有做魚的手藝,要麼煮熟了當作肉吃,要麼就是做個魚湯,稍微複雜一點就不會做了。像是糟魚鹹魚,南方多的是,還當作貢品貢到皇宮裡,但北方産魚的地方也不少,卻都不會做。
見唐從禮在一邊坐著不說話,徐平對他道:“唐秀才,你是本鄉難得的讀書人,可有什麼話要說?勸學重教,是地方上重要的事,本地做得如何?”
唐從禮起身行禮:“稟都漕,本縣的知縣相公一向重學,自來了之後,修了文廟,還立了縣學。特別是從今年開始,又勸諭各鄉設學社,如今鄉裡好學之風正濃。”
“嗯,我也聽說,張知縣在勸學上甚是上心,周圍州縣首屈一指。鄉裡的學社雖然只是讓鄉民開蒙識字,但也不要小看。以後用到讀書識字的人越來越多,都要靠你們這些人培養學生。總有一天,不能讀書識字,就會如睜眼瞎子一般,在外寸步難行!”
唐從禮躬身行禮:“承蒙都漕教誨,學生必將盡力。”
一邊剛剛坐下的周正海聽見了這話,急忙又站了起來,大聲道:“官人果然是有學問的人,這話說得最有道理。若是在外行走,不會讀書認字可不是如同瞎子一樣!小的時候俺爺俺娘就教我,要跟著先生好好讀書,可惜我聽不進去,現在著實追悔莫急!”
徐平聽著不由皺起眉頭,沉默了一會才對周正海道:“聽你口音,是南來的歸正人?”
周正海一愣,忙道:“回官人,小的不是歸正人,小的阿爺才是。我阿爺年輕的時候隨著一位官人南歸,見附近山好水好,便在此安家,已經有數十年了。”
徐平點了點頭:“好,難得你們家心繫朝廷,坐吧。”
稱父母為爺娘是魏晉之後受南下的胡人影響,使用的範圍也不小,杜甫有詩“爺娘妻子走相送”,最少說明唐時關中是有人這麼叫的。不過到了宋朝,華夷之辨又嚴了起來,漢人是不會用這個稱呼的,最常見的是爹媽,也有的地方使用爸媽。爹和爸都是從父的音轉來,使用範圍越來越廣,不過爸相對少見,爹最常見。媽來自母的音轉,也是漢人最常見的對母親的稱呼。與之相比,孃的稱呼則不是,此時主要用來指代女子,是古時本意。用來稱呼母親的也有,不過都是“娘娘”兩字連用,單稱基本沒有。父母用“爹孃”這兩個字對稱出現得最晚,大範圍使用要到明朝滅亡之後了,這個年代不管漢人胡人都不會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