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另起爐灶重開張(第1/2頁)
章節報錯
張士遜聽徐平的話裡帶著譏諷,心裡發怒。可左右看看,並沒有人幫著自己說話,就連坐在上面的皇上趙禎,臉上也有了不快之色。再是東宮舊臣,也不能在這個時候胡攪蠻纏,而且說起與皇上的關系,徐平因為李用和一家比張士遜還要更近。
想起前不久被罷相的李迪,那是皇上為太子時的老師,張士遜悚然而驚,再不說話。
“徐平,依你的意思,是要把邕州茶法推行到全國?”
呂夷簡彷彿沒有看到剛才張士遜的冏樣,沉聲問道。
徐平:“可以借鑒,不能全學。邕州只是邊疆一地,到底跟內地不同。”
還有一句話徐平沒說,邕州茶利的大頭來自於對外貿易,賺的是大理和吐蕃的錢,內地顯然沒有這個條件。西北雖然也有茶馬互市,但市場的大頭還是在大宋境內。
向上座的趙禎拱手,徐平朗聲道:“微臣以為,現在茶法不能持久,當早做打算。臣請自東南十三茶場中撥出三場,改為官營,募人種植,募人收獲。此三場收獲的茶,不再在茶場發賣給商人,而是由官賣到各地。在發賣這三場茶的州縣,設立官場,既許百姓用錢購茶,也許商人大量販賣,給出合理折扣。”
趙禎點點頭,看看兩邊坐著的呂夷簡和王曾。
呂夷簡道:“那剩下的其餘十場呢?”
“依然按照舊茶法,該怎麼改就怎麼改就是。等到日後,比較行新法的三場和舊法十場的效果,如果三場得利明顯比其他十場多,則慢慢擴大。新法舊法並行,也不至於一下子造成混亂。如果這方法明顯不適合東南茶場,也可以及時改過來。”
這個時候,自進殿之後一直沒有說話的禦史中丞韓億道:“官辦茶場,關鍵還是看管場的官員。如果辦事不力,被小吏所欺,只怕很難辦好。”
徐平心裡暗笑,韓億只怕是擔心自己的兒子被徐平扔去管茶,所以及時提出來。作為徐平多年的手下,韓綜現在是徐平倚重的人,不過韓億可不想讓兒子去做這個差事。鹽鐵判官雖然事務繁雜,到底在京城裡,不定什麼時候就被大人物看中提了上去。
既然提起,徐平便道:“提點茶場的官員,我這裡有一個人選,不知陛下和諸位大臣以為如何,是否妥當。”
趙禎道:“但講不妨。”
“原邕州太平縣主簿方天巖,曾經管過附近的茶場,無論各種制度細則,還是炒茶製茶的技巧,都爛熟於胸,應能勝任。”
一個選人主簿,還遠在邕州,本路的轉運使直接任命的,在座的這些朝廷大臣哪個會聽說?不過徐平提這人選,也就定下了提舉茶場官員的地位,還是監當官,甚至選人和武臣都可以擔任。
此時韓億以禦史中丞兼權判吏部流內銓,聽徐平提了個選人出來,當即點頭:“可以,太平升州,附廓縣的主簿本就多餘,可以就此省去。”
這種無足輕重的人選還不至於讓宰執操心,當即定了下來,讓方天巖去主持茶場。
呂夷簡道:“茶場分開,分銷地域也要分開。既然是官銷,太遠也不合適,便以太平興國年間的京西北路,加上河南府和鄭州分銷這三茶場的茶。既然是新法,那就一年一考,看其效果如何,再行定奪。”
京西路在太平興國年間曾經短時間劃分為南北二路,不過當時不包括西京洛陽和鄭州。因為東南茶場基本位於京西路的南部,便就近以京西路的北部為銷售地域。
徐平道:“如此最好,不過分銷也得有人提點,便由鹽鐵判官郭諮兼任,京西路轉運司衙門從旁協助。”
這是徐平自己部門的人手調配,再者郭諮本就管著鹽、茶和鐵三案,別人還能說什麼?當下就這樣定了下來。
其實徐平最在意的,並不是茶場那裡,只要是頭腦清醒的官員,能夠正確地使用手下的人才,那裡都不會有問題。方天巖早已經習慣了徐平在邕州的資料化管理,又有多年的基層經驗,下面的小吏根本翻不出浪花來。
徐平真正想做的,是茶葉的分銷體系。
此時商業基本不受限制,以這個年代來說,發展得相當充分了。但官府為了管理,把全國劃分成了許多片區,基本獨立。而且還有一些限制措施,比如帶著銅錢長途旅行路上要收稅,是不劃算的,本質上限制貨幣的流通。
根據前世的經驗,商業流通越充分則帶來的利潤越大,政權的稅收收入越高。徐平便是想借著茶葉的分銷體系沖開這種種束縛,建一個統一的全國大市場。甚至依託這個體系,像前世一樣建立起一個全國性的供銷系統,必能大大促進商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