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門外響起軍將的高聲稟報,徐平才把思緒拉回到現實中來。

開了門,雜吏引了兩個官員進來。

前面一個五十多歲的官員向徐平拱手:“新任禦史知雜司馬池,奉臺主之命前來鹽鐵司,共同審理昨日三司公吏沖撞宰相禦史一案。”

另一人道:“開封府推官吳遵路,奉知府之命前來。”

徐平忙站起身來,與兩人敘禮罷了。

司馬池是從鳳翔知府任上調回京來,年後才上任。本來年前就要調他入京知諫院,他一再謙讓推辭,直等到現在才入京。不過也正是因為如此,躲過了年前廢郭皇後的那一場臺諫言官的大禍,因禍得福。

吳遵路則是天聖年間上書得罪太後,出知常州。在常州任上應對蝗旱災情得力,因範仲淹之薦調任權開封府推官。

兩人都是真宗年間進士,說起來資歷比徐平老得多,不過官職卻相差甚遠。禦史臺和開封府派這兩個人來,也是此事以徐平為主的意思。

說過幾句客套話,徐平向兩人介紹了目前案件的情況。

司馬池道:“我過來三司的時候,王相公親手交予我昨天記下的鬧事公吏的性名,還請副使差人,按照名單拿人。”

徐平笑了笑:“名單僅此一份,為防意外,再抄錄一份如何?你們兩人都是奉命來參與此案的,什麼事都不好瞞你們,便與判官劉沆一起,一邊抄錄名單,一邊按名單檢視三司公吏名籍,同時差兵士出去拿人,可好?”

兩人一起拱手:“但憑副使吩咐!”

徐平便讓門外軍將喚了劉沆過來,對他道:“你帶知雜禦史和吳推官去檢視名籍,備好人手,一切聽從司馬禦史吩咐。何人該拿,如何審問,不可馬虎了。”

劉沆應諾。

司馬池對徐平道:“副使客氣,此事還請副使主持。”

“拿的是三司的公吏,我也不好過問太多,司馬知雜多費心。”

這種事情沒什麼花頭,徐平又何必參與進去惹人嫌疑。讓禦史臺和開封府的人親自動手去做,親眼看著,也讓他們知道這事情有多麼離譜。

知雜禦史雖然官位不高,但作為禦史臺的副長官,地位卻極為尊崇,其出入導叢比徐平這個鹽鐵副使還要威風得多。既然徐平不參與,三人中便以司馬池為主。

三人告別了徐平,由劉沆帶著去了兵案的官廳先核查名單,再照名單抓人。

春天的陽光從門口窗戶爬進來,暖洋洋地烘得兵案官廳裡有些慵懶。

當值的吏人強打起精神,抱著各種名籍往來穿梭,供中間案幾上的三位官員查閱。

司馬池手裡拿著昨天王曾府前記錄的名單,在中間高聲唱名,姓甚名誰,在三司裡的職司,一個一個念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