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月夜雜談(第2/2頁)
章節報錯
“原來是這樣?這怨不得別人,口味是我定的,本來想的,這些日子又要開田插秧,又要開地種甘蔗,幹得都是重活。邕州地方天氣濕熱,出汗多,油重鹽重是補充養分和水分,不要虧空了你們的身子。”
宋成路撓撓頭:“可——上官,我們真吃不慣!”
“沒事,口味的事勉強不來。這樣吧,以後你們自己開火,口味你們自己把握,想吃什麼你們就自己做什麼。至於怎麼人力怎麼排,一個月每個人算多少錢,明天我們再談,如何?”
宋成路看看四周,小聲道:“反正我這樣想,也不知別人的意思。”
徐平高聲道:“別人還有要說的沒有?沒有可就這樣定了!”
這些人平時聚在一起,什麼話不多?差不多都是一樣的想法,沒人開口。
“好,吃的事情就這樣。還有什麼?”
有人開了頭,也有了不錯的結果,氣氛便活躍起來。又有一個中年人站起來道:“小的也有件事,不知當講不當講。”
徐平道:“痛快一點,有話直接說!”
那人道:“邕州這裡發的工錢,我們不少人都攢下來,就是不知道怎麼寄回家裡去,大家都不知道怎麼辦好。”
一般來說,城裡面維持基本的生活,成年人一天大約要二十文到三十文錢,徐平這裡環境又辛苦,活又重,除了管吃住外每人每月還發五百文錢,這個時代算是不錯的待遇。從福建路來的都是窮苦人家,平時苦日子過慣了,平時的花銷極小,這錢大多攢了下來。不過沒有彙兌業務,他們在這裡攢了錢沒地方用,家裡缺錢又花不上,不少人急得不行。
徐平想了一下才說:“這件事情我不好一下回複你,得等回去與其他人商量,還得請示朝廷。盡量吧,爭取讓你們統一向家裡寄錢,使用飛票。不過你們得與這裡商量好,錢寄回去之後他們怎麼領,可要仔細了。”
自京城到各州,有三司管理的飛票業務,商人出城前把現錢交到三司屬下的交引鋪,領取憑證,到州之後憑票取錢,每貫收取二十文的收續費。
宋初各地有錢禁,京城尤其嚴,有一段時間嚴禁攜帶超過數量的銅錢出城。現在雖然錢禁名存實亡,帶大量銅錢旅行也不現實,朝廷都曾經有過從荊湖北路運不到五千貫錢至京城,路費花掉近兩千貫的笑話,普通人就更加不用說。更不要說宋朝錢制複雜,不同的地方有銅錢有鐵錢,各地錢監鑄錢重量質量也稍有差別,零星彙兌起來極其麻煩。
太祖時候針對飛錢曾有經明詔,各州見票必須在當天兌付成現錢,違者處罰,到現在這業務已經非常成熟了。
不過在各州之間,除了一些大都市,並沒有廣泛的官辦彙兌業務,長途旅行還是以換成金銀緞匹等輕貨為主。就連廣南西路向朝廷上供,很多州都是換成金銀,不要說普通商旅了。
徐平話出口,這事已經成了大半。他到底也是掌管一州財政的大員,朝廷不會連這點面子都不給,底下的人都喜不自勝,議論紛紛。
後面的人提的都是蚊子叮蛤蟆咬之類,再無大事。
這些移民只來兩個多月的時間,本來在路上只覺得是一步步走向地獄,再沒有活著回家鄉的日子了,結果到了邕州,除了活重一點,吃得好住得好,每月還有錢發,比他們以前的日子還要好上許多,正在興頭上。這幾個月還處於蜜月期,心中沒有怨氣,沒有什麼尖銳的矛盾。
這種樂觀氣氛甚至出乎徐平的意料,前世帶農民工離家幾十裡路幹活,一個個都怨氣沖天,沒想到這些人倒是好說話。卻不想這幫移民以前過的什麼日子,福建那個地方地狹人稠,但凡能種糧食,碗口大的地方都開墾出來,現在這種日子已經是他們以前夢裡的美好生活了。
“說過你們不滿意的,就再說點別的。來了兩個多月,邕州的情況你們也都熟悉了,有什麼你們覺得可以做得更好?”
“官人,我看這裡種的都是本地稻種,我們福建那裡都種占城稻,真宗皇帝還專門到福建買占城稻,讓各地都種呢。我們這裡能不能種?”
一個明顯就是農民的中年人先開口,看起來就是種了好多年的地。
徐平點頭:“你說的也有道理,過些日子我派人去福建買稻種。”
這種事情徐平比他明白,占城稻是外來良種,先在福建廣泛種植,慢慢流佈到其他地方。真宗的時候官府買稻種,推廣到江淮的廣大地區。
占城稻對中國的水稻單産提高起到過不可忽視的推動作用,關鍵的倒不是良種,而是外來。不管什麼作物,單一品種長期種植都會退化,中國傳統的單株優選是能選出良種,但品種的長期退化無法避免,宋朝成為中國古代糧食作物單産的高峰就很能說明這一點。引進占城稻,後續數百年産生了無數本土良種,單産高峰出現在清朝,潛力消耗殆盡,開始緩慢退化。直到後來採用科學育種法,選出其它良種,才扭轉這一趨勢。小麥更加明顯,自漢朝通西域,引進外來的麥粟品種,本土品種開始改良,到宋朝達到高峰,也把外來品種的潛力耗盡。此後開始退化,到了民國年間,小麥的單産降到不足一百斤,只能達到宋朝時候的一半多。單産重新提高要過了二十世紀中葉,依賴新的知識。
說過稻種,又有人提出讓徐平嚴格封山,不要亂開山上的土地。這倒是提醒了徐平,這一帶山地丘陵多,水土保護還真是個大問題。福建缺少種糧食的土地,幾乎是無節制地開山,這個年代已經讓人吃到了苦頭。好在宋朝跟以前的朝代一樣,封山的制度還保持著,只是執行嚴不嚴的問題。到了清朝中葉由於人口壓力開山禁,玉米種植迅速推廣,給環境造成了無法挽回的破壞。中國內地大部分的原始森林,都是在那個時代被伐盡,到處是禿山。
這是徐平專業知識的內容,農具是跟著農藝來的。二十五度以上的山坡既不適合種糧也不適合種果樹,只能保持自然植被,倒是可以調查一下這周圍。
後面提的問題讓徐平有些啼笑皆非,先是有人說閑著沒事,能買的書也不多,徐平答應建個圖書館。這還算是正常,然後就有人說沒有酒樓,大家聚會一下也不方便。接著就有人提缺少娛樂,沒有勾欄瓦子,沒有唱曲的,更沒有個花枝招展的女妓陪著人聊聊天,生活索然無味。
徐平看著面前的二三十人越說越熱烈,提到女人眼裡到放出光來,哭笑不得地想,難不成自己還得在這裡建個風月場所?好像這也沒什麼,現在這樣幹的官府貌似還真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