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第一筆橫財(第2/2頁)
章節報錯
李端懿說得豪氣,實際不過是願花五百貫足錢而已。
錢隨時可以賺,這輛三輪車卻是徐平花了不少心血製成的,當然不想以五百貫這種價格賣掉。但李端懿的身份在這裡,既然開了口,便不好回絕,只好轉身看李用和。
李用和麵沉似水,沒有任何表情。
李端懿見徐平猶豫,不由失笑:“小莊主,莫非你嫌五百兩白銀太少?”
徐平咬牙道:“不瞞太尉,若是平常要有人來買,即使給我兩千兩白銀我也不會出手!”
至於你李端懿要買,自己看著辦吧。徐平是想要個高價,直接讓李端懿死了心,或者幹脆就撕下面具,強取豪奪算了,不要在這裡磨蹭。
李端懿大笑:“小莊主好大的口氣!這樣一輛車,就想要賣兩千兩白銀!莫非是金子做的?”
徐平也豁出去了,幹脆道:“太尉是嫌我要虛價了?要不這樣,我這車就借給你兩個月。太尉盡管去找高手匠人,如果能用兩千兩銀子的本錢依樣制一輛出來,我這輛也一起送給你!”
李端懿見徐平說得認真,不由懷疑自己看走了眼,又走到車跟前去看。看了一會,把徐平叫到跟前,指著一個黃銅制的小零件似笑非笑地說:“小莊主,你這車有犯禁的東西啊!”
這個零件是徐平實在覺得鋼制太麻煩,幹脆用黃銅代替,沒想到就被李端懿挑了毛病出來。
宋朝禁銅,除了有限的幾種如銅鏡之類的器具,一切都禁,當然黃銅也在其中。這種禁開始是禁止買賣,後來更是禁止擁有,更禁止私造器具。前朝真宗皇帝時,曾有人到朝廷裡自薦,說是有技術可以用爐甘石點銅成鍮石。皇帝的回答就是,天下已經把銅和鍮石禁了,你點化了有什麼用?沒有理他。結果經過了這麼一出,連陝西開採爐甘石都限制了。這些日子徐平買爐甘石煉制黃銅就已經感覺到了這事的麻煩,好在鄉下地方沒人把這些禁令當回事,徐平也沒怎麼放在心上。
徐平看著那個小零件,閉上嘴一句話不說。愛咋咋地吧,說破大天去,這不過就是罰錢的事。
他早就看出今天不對勁了。
面對李端懿,郭諮不卑不亢是正常的,他是正榜進士出身,從東華門唱名出來已經身份不比尋常。李端懿地位再高,也不過是一位宗室外戚,不值得一位正榜進士巴結。
李用和的態度就不對了。他本就是靠著沾外戚的邊僥幸得官,又沒有什麼突出的才能,又沒有什麼大靠山,見了李端懿還不得使勁奉承?結果李用和今天就是不說不笑,雖然不失禮,但也不巴結李端懿。這怎麼正常?
李端懿見了徐平的樣子,回身看了看在一邊不說話的李用和,自嘲地笑了笑:“小莊主你這樣子,是說我用這個由頭詐你了?恁也看輕了我!我只是告訴你,你在鄉下可以不把這些當回事,等有一日到了京城,是要吃苦頭的!好在你用的鍮石是制的有用的東西,不是浮華奢靡,不然我也不會這麼放過你!兩千兩就兩千兩吧,我著人回去取銀兩,你把車收拾整齊了。”
徐平聽了這話,一時怔在那裡,好像事情不是自己想的那樣啊。
李端懿也不理他,回身道:“時候不早了,小莊主得了這麼一大筆銀兩,不擺個宴席請我們吃酒?”
郭諮在一邊也覺得這事情奇怪,不過這種結果他也說不出什麼來。
真正明白事情背後玄機的,也只有李端懿自己,還有李用和心裡也是多多少少猜到一些。出現這種事情,只因為李用和的身份太特殊了。
李端懿自小被先帝養在宮中,就是大了,出入皇宮也像回自己家一樣,什麼樣的宮廷秘密能瞞過他?包括此時大宋朝最重大的國家機密。
當今皇帝不是太後親生的,生母是劉太後身邊的一個宮女,正是李用和那個失散多年的親妹妹。正是因為生了皇帝,太後才會託人把李用和找出來,才會賞他個官做。
劉太後權勢欲極強,把這個訊息瞞得死死的,除了本朝最核心的幾個人,還有李端懿這種身份特殊的,就連皇帝自己都沒一點風聲。至於那位當今皇帝的生身太後,自先帝駕崩就被劉太後打發去給先帝守陵了。
還是那句話,太後總是要去世的,皇上總是要親政的,這種訊息最多也就是瞞到那個時候。母子親情,人之天性,如果讓皇帝知道自己的親生母親是這麼一個命運,會做什麼閉著眼就能猜得出來。
說劉太後沒有做呂後武則天的念頭肯定不對,但說她把做武則天作為目標也言過其實,因為根本沒那個條件。士大夫容得她一言九鼎是因為她終是替姓趙的守著這個天下,但凡她露出要做武則天的苗頭,不用外地的兵馬來清君側,宮裡的宦官就把她拿下了。
如今的朝政就維持著這麼一種奇妙的平衡,劉太後垂簾聽政,高高在上,但包括她自己在內都明白這天下終有一日是當今皇上的。所以她必須容得下另一個太後,容得下李用和,以免招惹身後之禍。
知道這個秘密的,都給自己留一條退路,不敢緊緊靠住當今太後。李端懿有了機會,當然要與李用和結交。所以有人要借他收拾馬家,他不但不推辭,還欣然前來,順便把李用和拉上。因為他很清楚,時候到了或許只要一夜之間,他和李用和的身份差距可能就會顛倒過來。
徐家是李用和的救命恩人,親如一家。得罪了徐家就是得罪了李用和,得罪了李用和就是得罪了那位悽風苦雨中守陵的太後,得罪了那位太後就把當今皇帝得罪死了,有多少條命都不夠折騰。
就連馬家,再有仇怨也只敢把徐正逐出京城,不敢把事情做死。
李端懿給徐平兩千兩白銀,實在是心甘情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