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卷 第四十一章 能動也沒用(第2/3頁)
章節報錯
眼看著躲不掉了,我只能臨時將全身的電場能集中到了身前張開了電磁護盾,幾乎也就在電磁護盾完成的瞬間,那枚等離子體便直接撞上了我的電磁護盾。伴隨著啪的一聲電流爆炸聲,我的電磁護盾劇烈的抖動了一下,同時我的腦袋裡也是一疼,好象被人在腦袋裡紮了一下一般。不過還好,電磁護盾總算沒被轟散掉,不過我估計這種攻擊我頂多能再接一兩個就必須休息一陣才行了。剛才大腦中的刺痛顯然是我的電磁發生器官已經受到了反震傷害,否則不應該會有痛感才對。
發現我居然擋下了那枚等離子炮彈,對面巡洋艦上的人也是一片混亂。
“該死,那到底是什麼怪物?”一名軍官看到監視器上的我之後驚訝的直接叫出了聲來。
旁邊的操作人員也是一臉驚愕的看著畫面中的我,剛剛他們都是親眼看到我被炮彈直接命中的,只是我的身前一道白色的光幕卻是突然一閃和炮彈一起消失無蹤,而我卻是完好無損的依然懸浮在空中。
一名反應比較快的操作人員迅速將剛才命中瞬間的畫面倒了回來,然後定格在其中一個瞬間並驚叫道:“長官那東西有防護罩!”
那名武器批平臺指揮官立刻湊到監視器前看了一下,畫面中我身前的電磁屏障正好處手被等離子體啟用的狀態,因此整個屏障都閃著明顯的白光,顯得異常的顯眼。
那指揮官一看這畫面立刻就確認了防護罩存在的事實不過他很快便又接著道:“防護罩我們的實驗室也搞出來過,那東西需要大量能源支撐。就憑這家夥的體積,我就不信他能長時間維持這個東西。給我繼續轟。我到要看看他能擋的住幾發。”
事實就像那名軍官所推測的一樣,我確實擋不了幾發,但我又不是二傻子,難道還能停在那裡讓他們當靶子轟不成?就在那門等離子大炮開始二次聚能之時我便立刻將翅膀一收同時關閉了推進器,整個人彷彿一塊石頭一般筆直的從空中一頭砸進了海水裡。
“失去目標。”雷達監測員在我入水的瞬間便叫了起來。
聲納監測員到是立刻叫了起來。“聲納發現目標,正在高速向我們靠近。”“鎖定他,發射魚雷。”
“報告,化的水下速度比我們的魚雷要快很多。”
“什麼?”
作為一種威力巨大的武器魚雷對一般戰艦的威脅是相當之大的。
尤其是在現代,隨著科技進步,魚雷的航程與目標追蹤能力都有了大幅度提升,這使得現代的戰艦對魚雷的威脅更加擔憂。但是,魚雷這種東西因為其在水中前進的特性,所以缺點也很明顯,那就是速度不夠快。盡管由於超空泡技術的發現與應用部分現代魚雷的速度已經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但由於超空泡技術的特點,所以這種魚雷的機動性非常差。它的直線航行速度確實很高,而且也可以進行轉向。這種轉向角度雖然不大,但由於戰艦本身也不是很靈活,所以並不影響這種魚雷的命中率。可是如果把戰艦換成我這樣的存在,那問題可就大了。
我在水下的速度本身就已經超過了普通魚雷,加上我的體型小,所以我可以在水下靈活的轉向。超空泡魚雷轉彎半徑過大的問題在面對我這種高機動型小目標時就顯得尤為突出了。
那名指揮官還在思考問題,旁邊的一名軍銜低一些的軍官便建議道:“不如用反魚雷魚雷?”
反魚雷魚雷本身也是魚雷但它的作用不是襲擊軍艦,而是專門攔截別的魚雷的。相比之大型反艦魚雷,這種魚雷一般體積較小速度快、轉彎靈活,而且最重要的一點是它不象一般魚雷在爆炸時把威力集中向前釋放而是會對周圍一大片區域産生震蕩沖擊。這就使得它可以在不直接命中的情況下也能將附近的敵方魚雷摧毀。
以現在的情況來看,發射反魚雷魚雷無疑是最好的辦法。那名軍官在聽到副手的建議後便立刻下令發射反魚雷魚雷,操作員也立刻開始執行。
此時水下的我已經接近到了那艘戰艦的附近,雖然現代戰艦的反潛能力大幅度提升,但是和過去一樣,它們的反潛能力依然不能和水面作戰能力相比。我從水下很容易的就接近到了戰艦附近,不過就在我打算靠上去的時候,那艘戰艦的側面水域卻是突然咚咚咚的連續掉下來三個小小的跟導彈一樣的東西。
反魚雷魚雷因為襲擊目標是幾乎沒有防護能力的魚雷,所以它的威力不需要太大,因而它的體積也得以縮小很多。同時,較小的體積也意味著更靈活的機動能力。
那三枚魚雷剛一入水便立刻啟動了推進器朝我飛速射來。
我一看到那三個玩意立刻就明白了這是什麼東西,不過和在水面上不同,在這裡我起碼有十幾種方法搞定這些東西。
看到那三枚魚雷高速接近,我根本連躲的意思都沒有,直接伸手一指,前方的水域中立刻便是一道藍光一閃而過,然後就聽轟的一聲,三枚魚雷一瞬間便同時在距離我還有幾十米的地方爆了開來。雖然這麼點距離還是會有沖擊波出現但對我來說已經基本等於沒有了。
“報告,反魚雷魚雷提前爆炸,原因不明。”
“什麼?那那個家夥現在到哪了?”
“他在我們船底。”
幾乎就在聲納員報告的瞬間,整艘船便是突然猛的抖了一下然後就見指揮室內的其中一臺電腦螢幕上顯示的船身三維圖象上的船尾位置出現了一個紅色區域,在操作員點中這個區域後,紅色區域立刻被單獨放大顯示在了螢幕上,旁邊還有一堆資料包告。
那名操作員看到資料後立刻叫道:“報告,婁推進器受損,傳動軸被卡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