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士元此人,諸君都見過,志大才高,又豈會是邀一時之名的愚人,他絕非是無的放矢,此舉必有深意,只是我等山野之人,無法獲知其中內情罷了,諸君還是靜觀其變吧。”

聽了諸葛亮的話,崔州平不由也沉吟起來,孟建則再次點點頭,笑著說道:

“嗯,還是孔明看得通透,先前只想到了龐士元的巧言辯難,現下仔細想想,龐士元若是沽名趨利之徒,那州府公車闢除,他只怕早就欣喜應闢,又何必託言侍奉雙親,不肯前往呢。”

“誒,龐士元不仕州府,未必就是真的無心功名,我看他是看出城中的劉荊州不過是葉公好龍之輩,不願屈居其下,為其驅馳罷了。我可聽說,龐士元有意前往江東呀!”

石韜接過話題,同樣羈居荊州的孟建也深懷同感,認同地說道:

“確實,劉荊州年邁,已無四方之心,龐士元智謀之士,必不願為其所用。江東孫氏,弟繼兄位,頗有銳氣,龐士元若往,或能得到重用,只是江夏黃祖恐怕從此就要寢食難安了。”

“未必。”崔州平說道:“聽山民說,左將軍劉備曾經到龐家拜謁,龐士元還曾稱讚同樣羈居襄陽的他雄姿傑出、有王霸之略,若時來運轉,未必不能脫穎而出,成就一方霸業呢。”

龐統作為荊襄最具盛名的年輕才俊,他的話題難免引起了在座眾人的一番討論,諸葛亮在一旁靜靜聽著,等他們提到了左將軍劉備時,他心思動了動,突然從身旁的書冊中抽出了一份書信,開口說道:

“諸君,元直來信了。”

“哦,快拿來我等看看。”

作為冀州人,羈居荊襄的崔州平近來頗為關注北方的形勢,一聽說遊學北方的徐庶竟送來了書信,頓時來了興趣,連忙從諸葛亮手中討得書信,率先展開閱讀起來。

說來也奇怪,崔州平看信的時候,臉色時而凝重,時而欣喜,待到最後又有些悵然若失,他將徐庶的書信移交給孟建、石韜二人,慨然說道:

“季世再現,夷狄交侵啊,只是沒想到這袁氏兄弟竟然還不思保境安民,爭名奪利,手足相殘,棄州中士民於不顧。唉,幸好徐庶安然無恙,且已經在幷州出仕,生平所學,得以施展,士為知己者死,這也算是這亂世難得的幸事了!”

崔州平說話間,孟建、石韜兩人也很快地將徐庶的書信看完,原來徐庶不遠千里,遣人送來書信,除了向昔日好友告知自己的近況,併為諸人說明了當今北方的形勢外,還認為眼下正是眾人施展濟世安民之能的時候,想要邀請羈居荊州、報國無門的諸人一同北上,在亂世之中建功立業。

幾人讀罷書信,各懷心事。他們這些羈居荊襄的北方士人,當初是因為河北、中原等地戰亂不休,為了保全性命,這才背井離鄉,千里迢迢逃亡荊州的,可是在荊襄,劉表只信重蔡、蒯等人,許多北方士人根本無從施展本領。

眼看著北方的形勢逐漸明朗,諸人也確實有了擇選明主,輔之佐之,在亂世之中建功立業的願望,只是在最終的決斷上,難免還猶豫不決,因此這才遲遲沒有動身北上。

時下袁氏兄弟內鬥,崔州平的家鄉難免也要遭受兵災,他愁眉不展,抬頭見到諸葛亮,心中一動,突然問道:

“孔明,你雖在襄陽娶妻成家,但也是北州之人,元直在信中力邀你北上,許諾為你引薦,不知你可有意動?”

孟建、石韜聞言,也將目光投向諸葛亮。諸葛亮志向遠大,自比管仲、樂毅,雖然暫時得不到所有人的承認,名氣也不如在荊襄土生土長的龐士元,可他們這幾人卻是知道他的真實才能的,此時各懷心事,當然也想要知道諸葛亮看到徐庶的書信之後可有意動,會不會也萌生了北上建功立業的心思。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諸葛亮瞭解諸人的心思,哈哈一笑,搖了搖頭。

“亮躬耕隆中,懶散慣了,卻是不比元直仗劍攜書、建功封侯的志向,諸君若是想要北上,何須問我,只管前去便是,以君等之才,仕進可至刺史、郡守,絕非難事!”

諸人哪裡願信,又再出言試探了幾句,奈何諸葛亮守口如瓶,沒有透露出半點風聲,崔、孟、石三人見狀只能作罷,於是各自心事重重,先後離開了諸葛家。

待到三人走後,諸葛亮轉入內室,其妻黃氏正在室中,見諸葛亮一人迴轉,若有所思,她雖姿色平平,卻聰慧過人,當即笑問道:

“崔、孟、石三君,不留下用膳,已經走了?”

諸葛亮苦笑著搖搖頭。

“他們行色匆匆,我是強留無益呀。”

黃氏心思一動,也聽明白了諸葛亮的弦外之音,想到諸葛亮近來的行徑,不由掩嘴笑道:

“妾看不僅是崔、孟、石三君,就連夫君你近來都愁眉焦思,怕也被徐君的書信擾動了心思吧。”

諸葛亮與自家妻子朝夕相處,知道她的聰慧,自己也瞞她不過,只能笑道:

“聖人畏微,愚人畏明。亮才能不及中人,又豈能夠免俗啊!”

···

夤夜,月昏星疏。

一個不速之客造訪了左將軍劉備在襄陽城中的府邸。

密室中,劉備在燭光下看著對方,展顏笑道:

“先生近來聲名遠揚,備雖身在行伍之中,亦常聽聞先生之事,可喜可賀啊。”

喜歡三國縱橫之涼州辭請大家收藏:()三國縱橫之涼州辭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