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南北使者(第1/2頁)
章節報錯
王威頗為興奮地說道:
“就算沒有外援,在下也要請戰,率軍北上,收復宛城。更何況如今有了強援,曹軍也無暇南顧,我等正可一鼓作氣,打到許都去,逐君側之惡臣,申大義於天下!”
一聽到這話,劉表眉間微微一皺。
王威雖然積極進取,可軍略不足,用他為將,領兵北上,後果堪憂。
打到許都去?笑話,真將曹軍的兵馬都當作不堪一擊的蛾賊了。再說,如果大舉用兵,將曹操的兵力都吸引到南陽境內,那豈不是在為關西的閻豔解除憂患,損己利人。
幸好荊州將領之中也不是沒有明智的人,文聘提出的策略,在劉表看來就比較穩妥。
“明公,如今曹、閻鏖兵河南,無暇顧及南陽,確實是趁機出兵,收復失陷城邑的大好時機。而且,既然長安使者放言帶來的關中工匠能夠為我軍制造攻城利器,那也不妨就讓他們隨軍北上。當然,為免將大股曹軍從河南引到南陽來,我軍大可在收復宛城等城邑後,收兵止戈,轉攻為守,將士們加固城牆、挖掘溝壑,以逸待勞,拒曹軍于堅城高壘之下。”
劉表點了點頭,雖然沒有明顯表態,但堂上的文武也慢慢察覺到劉表內心的偏向了。
此後,大堂上就變成了主戰派討論進軍方略的軍議場所,鄧義、劉先、韓嵩等人面色難看,各自坐在席位上悶聲不響。
劉表顯然也意識到了這是鄧義、劉先等人在用這種特殊的方式抵抗他的決策,但這一次他卻沒有再出言緩和,甚至連理都沒理,而是看向了蔡瑁問道:
“軍師以為呢?”
一直暗中觀察堂上的蔡瑁內心一動,當即在座上說道:
“臣無異議。”
劉表冷哼一聲,也不再說話。
他當然知道蔡瑁不是沒有異議,只是看出了自己所想和他的想法大相徑庭,才會又作出模稜兩可的做派來。
當年商討誘殺荊州宗帥豪強,他最初的態度也是如此。
可劉表當時還需要依賴蔡氏相助,所以默許了蔡瑁的做派,而如今,就更離不開他們了。
“都退下吧。”
劉表突然感覺自己身心無比地疲倦,他擺了擺手,就讓堂上的文武都退下,只是看著行禮轉身、魚貫而出的眾人,他臨時又叫住了其中一人。
“異度,汝且留下。”
已經邁步到門檻前的蒯越身形頓了頓,看著對他投來各色目光的蔡瑁、鄧義等人,微微頷首,就轉身又回到了自己的席位上。
等到堂上只剩下他們君臣二人後,劉表打量著這位當年為自己獻上“臼犯之謀”的臣僚,現如今他也不年輕了,兩鬢一樣出現花白的痕跡。劉表笑了笑,緩緩說道:
“異度,孤有意出兵收復南陽,汝以為如何?”
“明公,臣才淺——”
“孤單獨把你留下來,就是要聽聽你真實的想法,難道你也要跟孤擺弄德珪那一套麼?”
劉表見蒯越有意推脫,他當即打斷蒯越的話,話語間也帶有了不容抗拒的怒氣。
蒯越面帶苦澀,當年獻策的他要應付的,只是割據作亂、各自為戰的荊地宗帥,可如今要面對的,卻是在荊襄根深蒂固、勢力錯綜複雜的蔡氏等人了。
“明公何不遣使諮詢黃、劉等君?”
劉表搖了搖頭,黃祖雖是他麾下的大將,但性情暴烈,去歲還被孫策大敗;而劉磐為將雖然驍勇,可也不是多謀之人。
蒯越見狀,沉吟一會,突然說道:
“那明公何不召劉玄德相詢?”
劉表聞言眼睛一亮,可隨即又收斂了目光。
“德珪說劉備乃亂世梟雄,勢窮來投,切不可委以重任,否則待其羽翼豐滿,恐將反噬其主!”
君臣二人相知,蒯越知道劉表擔憂的是,北上收復南陽,荊襄內部掣肘重重,兵出能否建功?收復南陽之後,一旦曹軍再次大舉來攻,以荊襄的將領軍卒,又是否能夠抵抗得住?
所以蒯越向劉表推薦了新近才來投奔的劉備,劉備聲名在外,德才兼備,作戰經驗豐富,曹操尚且視為大敵,收復南陽、抵禦曹軍對他而言,是駕輕就熟的事情。
更難得的是他新投不久,沒有其他荊襄將領那麼多錯綜複雜的關係,領兵出征,若想要建功立業,就必須謹奉劉表的軍令,破陣殺敵,一往無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