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臨危紛議戰和策(下)(第2/2頁)
章節報錯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這是攸關全域性的一步棋子,在最終落子之前,他想要聽取更多智謀之士的意見。
閻行先是給河東的嚴授送去了一封詢問的書信,然後才召見了軍師祭酒荀攸,向他詢問時下的對策。
荀攸在這樁事情上,是閻行心中認為的,最合適的一個參謀人選之一。
其他的人,如太師裴茂、河南尹裴潛、議郎衛覬、守弘農太守賈逵,他們這些人或是自己的妻族,或是在河東最早跟隨初創基業的自己的良臣,閻行信重他們,可他們要麼對袁、曹兩人以及他們的勢力瞭解不深,要麼對時局還缺乏前瞻性的觀察,要麼就是身上揹著漢室舊臣的包袱,都不能夠在這樁事情的最後決策上真正地幫到閻行。
荀攸則不同,他對這個亂世人心的洞察,對漢室臣子的包袱也相對較輕,更重要的是,荀家在袁、曹、閻三家都有子弟出仕,鄴城是荀諶,兗州是荀彧,河東這邊則是荀攸。
在日常族中叔侄的書信來往中,荀攸不好說是否能夠知道袁曹兩家的多少內情,但至少對袁曹兩家的戰略、勢力上,會比閻行手下的其他謀臣要清晰得多。
這就是閻行希望荀攸能夠給自己建策的原因。
但很可惜,荀攸在這件事情上,給出的建策卻是不如人意。
荀攸本人並不是一個熱衷權謀的人,他胸有溝壑,卻鋒芒內斂,雖然被閻行拔擢高位,卻不急著建功獻策,證明自己,反而是態度愈發謙遜,言行謹慎起來。
在眼下的局勢面前,荀攸沉吟許久之後,建議閻行和曹操和談,但在涉及到了天子等核心問題上的時候,荀攸卻是三緘其口,大有“荀攸入閻營,一言不發”的表現。
想到之前的兗州遊士,閻行不知為何,突然也變得索然無味起來,在讓荀攸退下後,正尋思著要不要把雒陽的戲志才召回來,或者自己此時返京,去見一見賈詡等人。
結果,沒過多久,中堅校尉典韋就遣親衛來報,侍中賈詡、黃門侍郎裴輯帶著隨從和一隊護衛,趕來澠池軍營求見驃騎將軍閻行。
得到親衛的通報,閻行又喜又驚,喜的是,想著賈詡,賈詡就到;驚得是,賈詡身為侍中,裴輯身為黃門侍郎,都是天子身邊的近臣,他們突然趕來澠池,莫非是宮中又出了什麼重大的變故。
閻行連忙讓親衛將賈詡、裴輯請進自己的大帳之中,但同時心中也泛起了一絲不妙的預感。
這個危局之際,但願宮中莫要再鬧出甚麼事情來。
···
中軍轅門外。
甲冑在身的校尉的典韋親自趕來,出現在轅門外等候的賈詡、裴輯身邊,他能夠明顯感覺到了裴輯寒暄時神色的急躁,賈詡卻沒有什麼太引人注意的言談舉止,但他沉默時的表情,一樣讓典韋感到一絲沉重。
但是軍紀如山,再天大的的事情,也得等到親衛通報完,並且驃騎將軍願意接見後才能夠帶賈、裴二人進帳。
在這個短暫等待的過程中,裴輯抬眼瞥了轅門內好幾次,著急地等著那名通報的親衛的返回,而賈詡這個老人家,則微微低下頭,不顯著急,但似乎在思考著什麼。
典韋的觀察沒有錯。低頭靜思的賈詡,此時正在回想來時剛剛在宮中發生的那一幕幕:
略顯樸素簡陋的殿中,一人獨處的少年天子正湊在華貴的燈座前,細細摩挲著從身上解下來的衣帶。
這是一條用美玉裝飾的皮製革帶,也就是玉帶,是天子隨身佩戴之物,只有極其親近或者有大功之人,才能夠得到天子的解帶賞賜。
但此時天子對這條玉帶的專注投入,卻遠遠超過了對自己隨身衣物的感情,他更像是在撫摸自己的愛人一樣,輕輕撫摸過整條玉帶光滑的表面,但摸著摸著,眉宇間又夾雜著幾分緊張,彷彿這條玉帶隨時隨地都會變成一條毒蛇,暴起噬人一樣。
喜歡三國縱橫之涼州辭請大家收藏:()三國縱橫之涼州辭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